近期,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近日有媒体报道,当人们纷纷为劳动教育“点赞”的同时,一些家长也对劳动教育课的实际效果有所担忧:劳动课谁来教、怎么教,会不会变成家长的负担,会不会沦为“走过场”,劳动课有没有标准答案,等等。这说明劳动课确实很重要,大家对劳动教育的期望值很高。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实践中,劳动教育曾长期处于滞后状态,社会上对劳动教育还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一些家长有关“劳动教育沦为走过场”的担忧,本质上是对建立更科学的劳动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的期许。

  劳动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批量训练一批小花匠、小厨师、小电器维修工,而是要让孩子们在参与生产劳动中,接受劳动教育,培养劳动兴趣,树立劳动观念,“谋手脑相长”。因此,劳动教育课在培养方式上,应该更加突出实用性、趣味性和多样性,避免简单地一刀切;在考评标准上,也应该更加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更加注重考查孩子在劳动教育中的参与性、获得感,避免“标准答案”指挥棒下,孩子们被迫应试应考。尤其是在“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更应该发挥培养人、启发人、熏陶人的教育功能,不能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中。

  家庭有培养孩子的责任,但这种责任更多的是言传身教,而非照单“接锅”。为什么一些家长抱怨家里“谈别的都是母慈子孝,一搞作业就鸡飞狗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的学校、老师习惯于粗暴地布置家庭作业,大量占用家长时间,甚至逼着家长们越俎代庖。一名家长在网上呼吁“请让孩子在学校完成做菜、修家电等劳动项目,不要让家长每天发视频,拍照打卡发家长群”,该发言收获上千条赞同。这提醒有关部门,在劳动课的安排上应删繁就简、简单明了;在责任主体上,应坚持家校互动、以学校教育为主。陶行知先生说:“劳动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生活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应该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中完成,不仅不应该成为学生的负担,而且不应该成为家长的负担。

  劳动教育尤其不能沦为形式主义。60后、70后收麦子、拾柴火,80后、90后扫操场、做手工……关于劳动课,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回忆,但这些回忆有个共同特点——纯真。劳动教育应结合自身生产生活实际,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而非一时热闹。今年5月,某中学孩子居家学习期间,学校团委要求劳动课上学生全程穿校服、戴红领巾,上传“颠大勺”图片,以便后续宣传。类似的“标准答案”,实际上就是形式主义,完全与劳动教育的初衷相悖。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也提示我们,劳动与教育不是两张皮,应该有机结合,劳动教育的意义不是参加劳动的形式,而是通过参加劳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

  对于即将全面铺开的劳动教育,各界有共识、社会有期待,有关部门也当尽快研制科学的劳动课程教材,明确劳动教育主体,规范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让社会放心、家长舒心、孩子开心,最终达到“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的目的。

  (作者:李思辉,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编辑:秦立玲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