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1日消息 春季开学以来,上海、北京、吉林、河南等地疫情突发,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造成冲击。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上海、北京、吉林、河南等地统筹疫情防控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强化使命担当,积极应对挑战,创新工作模式,千方百计开拓就业市场,全面优化就业服务,突出就业育人,精准开展困难帮扶,全力促进2022届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强市场,千方百计开拓就业渠道。为了弥补线下校园招聘会全部停滞对毕业生带来的影响,各地各高校创新工作模式,全力开拓就业渠道,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开发优质就业资源,东北师范大学组建用人单位线上邀约专班,从历年的用人单位数据库中精选6500家重点单位,坚持每天12个小时不间断联系用人单位,抢占就业市场先机。作为全国教育行业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举办“2022届全国高校毕业生教育行业网络双选会”等各类线上招聘活动100余场,提供岗位7万余个。积极参与“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资源建设,已共享优质单位信息1.1万家,预计年共享岗位30万个,助力教育行业毕业生更加充分就业。健全就业市场体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巩固与拓展就业市场,梳理形成了以国防科技领域和学科特色就业单位为主体的校级Top100、院级Top10核心企业,建立“一对一”对接机制,落实重点企业联系制度,稳定就业主渠道。打破疫情防控带来的地域壁垒,丰富招聘活动组织形式,全年接待4000余家用人单位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提供招录岗位近25万。访企拓岗促就业,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主要领导结合实际,带头组织多形式、多渠道的走访活动,“访企拓岗”企业85家,开发专业对口的实习、就业基地,推动建立优质、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建立328家实习就业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做强“云招聘”,华东理工大学启动校园“云招聘”,第一时间发布《致用人单位的一封信》,引导用人单位通过线上宣讲、远程面试、网上签约开展校园招聘。持续推出综合性、行业性、区域性网络招聘会,参与合办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材料化工行业专场招聘活动,牵头举办上海“西南五校”“五个新城”网络招聘会,举办各类校园网络招聘会30余场,保障就业岗位充足供给。

精服务,云上服务“不断线”。面对疫情挑战,各地各高校依托互联网开展全流程、立体式、个性化、精准化就业服务,确保就业服务“不断线”。云上服务不停歇,中国人民大学开展“云上办理”,坚持就业统计规范化,在北京高校中率先启用教育部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登记与网络签约平台,确保就业数据真实、准确;校园封闭管理期间开通就业手续电子签章业务,安排党员同志驻校值守,设立“7×24小时”全天候就业服务热线;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需求升级打造成人大专属“云上面试间”;协助用人单位通过线上谈话、委托查档、校内体检的方式开展政审考察工作,确保就业机会尽早尽快落实。精准开展就业指导,教师招聘有其特殊的规律,首都师范大学根据学生在求职不同阶段的需求精准指导,涵盖教师招聘的各个环节:求职前期,邀请北京市中小学校长,围绕教师招聘流程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等主题开展系列讲座,帮助学生找准定位。求职初期,针对笔试环节安排了教师编制笔试专题培训。求职中期,开展模拟求职大赛和试讲指导一对一精细化磨课。求职后期——持续关注阶段,对于就业困难群体和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一人一档持续帮扶。精准促供需对接,面对疫情常态化下快速变迁的职场新业态,北京城市学院打破传统思路,精推直播带岗、云端面试、校长推荐“三种推荐渠道”,全面实现网络“云”招聘服务,实现“学生何时有需要,老师何时有回应”,“7*24小时”便利店式就业服务工作。推出个性化就业服务,复旦大学依托互联网推动全流程、立体式、个性化就业服务模式,实现就业推荐表制作和打印、就业协议书领取和鉴证、报到证打印、档案转递等手续在线办理,日均处理学生就业事务70余人次,为毕业生提供网上签约等全流程就业手续办理。校内外生涯咨询服务在封闭期间继续向全体学生开放预约,提供一对一线上咨询服务。联合校友会开设“职点迷津、扬帆远航”菁英校友云课堂,共开设新兴科技、政企管理、金融咨询等六大专场,每场邀请三位嘉宾校友分享答疑,吸引了近千名在校生参与。

重育人,精准帮扶促就业。各地各高校坚持把就业指导、就业能力提升与思想教育、价值引领、困难帮扶等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就业育人实效。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北京工业大学立足思政铸魂,持续开展“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心怀“国之大者”。拓展选调生、基层就业岗位等各类政策性岗位资源,筹备组织基层、西部就业的毕业生举办出征仪式和特殊毕业典礼与“奋斗第一课”,鼓励学生勇担时代使命,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探索将思政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四融合”的课程体系,开发2936学时就业创业类专门课程、2批共16门涵盖理工经管艺术学科门类的专创融合课程。与华为、小米等企业共建校企合作课程,培养了解国家需求、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型人才。关爱特殊群体,河南农业大学依托承担的教育部“宏志助航计划——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坚持闭环管理、专车接送、班主任全程跟班听课,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坚持校企双育实战训练、跟踪问效反馈提升、职业规划立足长远,圆满完成省定600人培训任务。目前,培训学员中绝大多数已经落实就业去向,基地正在积极主动与未就业学员牵线搭桥、推荐岗位,力争在毕业离校前后每名学员都能落实就业岗位,实现100%就业。帮扶重点群体,郑州商学院对家庭经济困难、求职困难、少数民族等学生,建立了317人的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台账,组织多个部门协调联动、协同发力、包干到人,就业状况每周更新一次。对因疫情原因无法求职的毕业生,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和帮扶,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就业心态,齐心协力共克就业难关,坚决不落下任何一名学生。开展就业育人,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充分用好“抗疫”这本生动教材,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转变“慢就业、缓就业”思想,动员学生抓住就业机会。推出特色“职播间”,从政策解读、岗位输送、心理辅导等不同维度为毕业生提供帮扶;邀请企业专家、大国工匠、校友导师、优秀毕业生等,激励毕业生以“不负韶华、青春奋斗”为坐标规划职业生涯;加强朋辈教育,组织开展4场“战疫情·就业行”系列就业指导讲座,助力毕业生们坚定信心、找准方向、成功就业。

编辑:果君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