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毕业两年后,张锦坤在中山一家制造企业工作,月薪过万,超过了不少本科毕业生,“技工人才在市场紧俏,能力较好就能找到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

  但这样的案例并不多,相关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大多数职校毕业生还挣扎在月薪两三千的低技能岗位上。

  一边是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另一边却是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存在歧视和偏见。如何改变“重普轻职”的现状,让职业教育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摆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

  近年来,国家和广东省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职教迎来了“春天”。

  而在粤北山区梅州,首所高职院校启用,嘉应学院紫琳学院加快建设,将实现本科层次职业院校零的突破,职教发展步伐也逐步加快。但职教就是“差生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起步晚、发展慢、缺乏规划等问题,依旧影响着梅州职教的发展。

  如何乘着政策春风,加快职教发展,培养出更多现代工匠?如何做好规划,让职教更适应梅州实体经济发展?带着问题,南方日报记者走访多家职教院校。

  现状

  职教发展速度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

  正值寒假期间,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里,没有了学生嬉戏打闹的声音,教师们在办公室中做学期末的总结和收尾工作,并对下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规划。

  “这是我校启用以来的第一个学期,工作平稳有序进行。”该校教师李学宏忙碌地筹划着下学期的工作事项及跟进广梅产业园四个产业学院的建设工作。

  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是梅州市首间公办高职院校,于2021年10月与全省11所新建高校(校区)同时启用,学校设置有农业工程学院、智能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财经商贸学院、教育学院5个二级学院,首届招生开设畜牧兽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大数据技术、学前教育、烹饪工艺与营养等5个专业。

  “启用第一学年计划招生1000多人,实际招生523人。毕竟是新学校,许多学生对学校不了解,招生人数在预料范围之内。”李学宏说。

  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顺利开学,不仅补齐了梅州无高职院校的短板,更贯通了本地中高职渠道,推动梅州职教向前发展一大步。

  目前,梅州现有正常招生的高职院校1所,中职院校12所。中职院校在校生2.4万人,“普职比”约6:4(含技工教育和输送珠三角中职学校学生)。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市也是加大力度投入、推进职教快速发展。”梅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梅州市不仅在新办高职院校上有所突破,还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职教师资的质与量,“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由2012年的80.4%提高到97.67%,中级以上职称有472人。可以说教师的职称和年龄结构均得到进一步优化。”

  但对于城市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而言,梅州市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仍略显落后。

  “职业教育和工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梅州市在工业经济发展上起步晚,所以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也比较慢。此外,梅州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职业教育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教育设备,财政也难以支撑。”余雪凡是梅县区第一职业学校校长,曾是两届梅州市人大代表的她,多次提交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上世纪末,工业经济迅速发展,也带热了梅州市各职业技术学校工业类专业的发展。从事职教20余年的梅州市技师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侯志敏仍记得,当时学校的数控专业发展得红红火火,生源不断扩大,招了一批又一批专业老师,“一些企业来招聘时,都是几百人几百人地招,不愁学生的出路。”

  其他职业学校发现数控专业的发展趋势后,也纷纷开设数控专业,随着开设学校逐渐增多,学校之间形成了招生竞争。

  而进入本世纪后,梅州市产业推进转型,工业企业朝智能化、自动化发展,产业布局向第三产业转型,数控专业逐渐失去优势。“现在数控专业一年也就招几十个学生,造成数控类师资浪费。”侯志敏说。

  数控专业发展的起落是职教类院校专业设置缺乏规划的典型案例。“二孩、三孩相继开放及旅游产业的兴起,幼师、旅游管理、文秘等文科类的教育较受欢迎,各学校又一哄而起,纷纷开设这些专业。”侯志敏介绍,以梅州市技师学院为例,原本以工科见长的学校,现在幼师、电商等是招生最受欢迎的专业。

  侯志敏认为,缺乏统一规划,导致梅州市各职业院校设置的专业散而乱,较难突出专业性,同时也会导致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脱离梅州经济发展实际,从而达不到与产业相辅相成的作用。

  “因为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企业与学校合作意愿不强,产教难以融合,对于十分依赖实践教学的职业教育而言,是极大的损失,从而导致产城脱节、产教脱离、教城脱钩的恶性循环。”侯志敏说。

  析因

  社会对职教的认知存在偏差

  “没有一流的技术技能人才就没有一流的制造业,而一流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靠职业教育来培养。”朱晓燕是梅州市政协委员、市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教师。当记者问及从业困惑时,朱晓燕直言不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有极大偏差。”

  职业教育就是“差生教育”的观念在不少群众的心中根深蒂固。

  “孩子成绩好的话,就去读高中了。去职业学校读书实属无奈之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学生家长说,他询问过许多家长,他们几乎出于同样的原因送孩子读职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职业教育可是很吃香的,都是专业技术人才。现在不同了,都觉得职业学校都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才去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热潮,全社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普通学校无法培养专业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开始兴起。

  但到了90年代后期,处于中低端生产的企业无力为技术工人提供优厚待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出现下滑。与此同时,知识经济大潮席卷而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从另一头对传统职业教育构成冲击,也使得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愈加深厚。

  “虽然国家在政策上一直强调,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但是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抑或是整个社会,已形成普遍认识,学习成绩不好被迫去学门手艺。许多学生走进职校都带着‘失败者’的心态,他们对自己所学的技术都不认同,又如何能学好这门技艺,成为工匠?”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高级讲师罗春平认为,社会的偏见是影响职教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对于山区城市梅州而言,全社会的‘学历情结’浓厚,对职业教育‘不感冒’,招生困难。”

  招生困难则导致师资的流失,从而掉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能力要求非常高,既要求理论知识扎实,又要求实践、动手能力强。然而因为招生困难,教师工资水平低,教师流失率大,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学生便难以掌握更高的技能。这可以说是一个恶性循环。”侯志敏说,师资薄弱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侯志敏曾随同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团队,到德国考察、学习职业教育发展先进理念。

  德国是世界工业大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德国教育制度的重要一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并且这种教育模式又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

  “在德国,职业教育更受重视,孩子从小接受着要学习专业技能的理念,职教教师也拿着满意的工资,所以他们的制造业十分发达。”侯志敏说。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偏差,也导致了技工类人才需求量大、缺口也大的矛盾。

  不少工业企业存在“用工荒”的情况,但很多职校生并不是被作为“人才”而是“人手”对待。由于目前职教体系不完善,不少想要提升学历的学生只能止步于中职,职业技能较低,只能从事简单而重复的工作,薪资水平难以提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能人才社会地位、社会认可度。

  “学校系统完善、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社会认知等形成了一个‘圈’,哪一方面有提升,都会带动其他方面的良性循环。”侯志敏说,要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多方着力,打破恶性循环的“怪圈”。

  对策

  针对本地产业特色明确办学特色

  大型塔吊机正在起吊钢筋笼进入已挖好的桩孔中,铲车、挖掘机铁臂挥舞,运输车、压路机等施工机械纵横驰骋……位于丰顺县汤南镇八角塘的嘉应学院紫琳学院(一期)建设项目施工现场热火朝天。

  目前,学校正加快建设中。紫琳学院由梅州市人民政府、珠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与嘉应学院三方共建,项目规划占地约2099亩,项目于2019年底正式动工。该学院招师生规模约1.2万名,主要侧重于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紫琳学院的建成投入使用,将有效促进梅州市职业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形成“中职—高职—本科”的衔接,为梅州市产业发展和全面振兴提供更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具有广覆盖、普惠包容的特点。随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职业教育更是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2019年被称为职业教育改革元年。这一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写入2021年启动的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中。

  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实施,到职业教育法实施25年来首次大修,再到“双减”政策实施,更加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疑为职业教育打开了新的发展大门。

  “国家从政策层面再次肯定了职业教育的地位,数个相关政策的出台也表明了国家推进职业教育的力度和决心。”余雪凡说,随着政策落地及大国工匠理念的深入人心,现代化工人的地位逐渐提升,职业教育的作用逐步显现,职业学校的地位也会逐步提高,“在此背景下,政府相关部门更应做好职业教育的正面宣传,让社会大众知道职业教育也是一条好的出路。”

  两年多以来的改革,成效初显。侯志敏介绍,梅州市技师学院2021年秋季学期招生爆满,学校已无法承载学生的报名数,“为了应对学生报名数量增加的问题,我们准备新建一座综合楼,目前已立项,明年能交付使用。”

  要推动梅州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余雪凡认为,解决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散、乱的问题尤为关键。“需要市委、市政府统一协调,将所有职业学校放在一个棋盘上,规划好各校的发展方向,分类办学,彰显各校专业特色,其次要规范招生制度,让各校按照专业特色交叉招生。”余雪凡说。

  在学校专业设置上,侯志敏认为要充分考虑梅州市经济发展现状做合理安排,“梅州农业学校就是特色办学做得好的例子。该校充分利用专业特色,与当前梅州市打造‘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相结合,设置厨师专业,成为‘中国客家菜研发中心’,为客家菜产业的发展输送人才。”

  职业教育以实践为主,需要企业参与。如何突破梅州产教脱离的困境?

  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正加紧与广梅产业园的合作,双方共建的产业学院预计今年11月份启用。“我们将针对广梅产业园产业集聚的特色,开设机电、食品、汽车、大数据四个产业学院。”李学宏说。

  同时,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借力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帮扶的契机,加大双方之间的师资交流和培养,从而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育。“教师具备了实践的能力,才更有利于带动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李学宏说。

  ■记者观察

  把握职教发展机遇

  提升梅州产业发展质量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不少职教的老师形容:“职教发展迎来了‘春天’”。

  的确,目前国家大力推行职业教育,期待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出台政策明确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从“双减”政策、缩减普高招生、扩大中职比例等措施来进一步促进职教的改革发展。

  但就目前梅州而言,职教长期以来缺乏的长远规划、“双师型”师资人才不足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职教的发展。

  促进产业升级,减缓产业外流,都与发展职业教育相关。

  梅州发展实体经济,离不开职业教育作支撑。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瓶颈。

  针对梅州的发展规划,合理布局职教,让各职校在横向上实现专业错位发展,纵向上努力争取提升学校层级,帮助学校提质扩容是关键。

  2021年,梅州市首所高职院校启用,贯通了本地中高职渠道,目前嘉应学院紫琳学院也在加快建设中,相信不久后,梅州就能实现从中职到高职到本科的正向升学渠道,为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学历升值的可能,从而为留住高素质技工人才打下基础。

  人才的缺失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梅州而言,体现在各行各业,但职教领域尤为明显。

  不少职校领导反映,教师薪资水平低,导致流失率极大。而现有教师普遍存在理论基础扎实,但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

  要解决“双师型”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除了给予吸引力大的薪酬福利政策外,还要注重教师的本地培养。可以借力产教融合,让教师也走出去,加入企业了解各产业专业发展现状,同时引进企业技工人才,为职教学生上课。

  相信随着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职业教育必将迎来新的跨越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区域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强有力的支撑。(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叶皓华)

编辑:果君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