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30日消息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日前发布了《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德育状况监测结果报告》。报告客观呈现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德育发展状况,分析了影响相关学科领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同时回应了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

按照《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0年是第二周期监测的收官之年,监测德育和科学学科。按照抽样有关要求,此次监测抽取了331个样本县(市、区)、6535所中小学,对近20万名四、八年级学生进行了现场测试,对6千余名中小学校长,近8万名班主任、学科教师开展了问卷调查。监测工作在周密部署、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抽样,按照标准化流程研制指标工具,规范实施采集数据,深入挖掘分析数据,成立高水平专家组研制报告,最终形成报告。

从全国来看,学生普遍具有积极向上的奋斗观,92.6%的四年级学生和95.0%的八年级学生同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96.5%的四年级学生和97.1%的八年级学生同意“为梦想奋斗是一件让人觉得幸福的事情”。85%以上学生行为规范表现较好,与2017年相比有所提升。学生对国情常识的了解得分、学生法律素养得分、学生法律素养得分与2017年大体相当。40%以上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的理解处于中上水平及以上。85%以上学生运用规则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及以上。80%以上学生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90%以上学生喜欢学校开展过的德育活动。社区(村)活动场所、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是学校使用较多的校外德育资源。

根据监测结果显示,道德与法治教师数量大体上能满足教学需求。50%以上道德与法治教师经常采用联系生活实际、讲故事、分析案例等方式开展教学。80%以上的班主任每周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学生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心理健康是班主任与学生家长沟通的主要内容。家长最关注的是子女的学习情况,子女最希望家长关注的是身体健康、兴趣爱好或特长。七成以上学生对亲子关系满意。半数左右学生认为家长尊重自己。

从学生与家长的相处方式和亲子关系来看,88.5%的四年级学生和78%的八年级学生对自己和家长的关系感到满意。监测结果报告也指出,当前,学校在开展校外德育实践活动时,仍存在学生安全保障责任过大、与社会资源缺乏有效合作机制、社会资源不足等主要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