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教育频道 > 频道页推荐 > 要闻

央广网

部分学校奥赛热降温 让奥数回归正常是好事

2015-07-28 09:11: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中国的奥数界发生了两件“大事儿”:在第56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中国队不敌美国队,后者时隔21年后再度夺冠;2015年起,高考取消奥赛加分,此前,奥赛获奖者的高考保送资格已被取消。

  但第56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国队领队、主教练,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熊斌认为,失冠其实不算事儿。自2011年以来,美国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始终位列前三,表现出不俗实力。本次比赛,中美之间的差距也仅有4分,“理论上讲,第一第二几乎没差别”。

  比赛的胜败只是一时的,而高考取消奥赛加分则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在熊斌和其他奥数教练眼中,奥赛没有了高考的“附加值”,将有助于这项只适合极少数人的活动回归正常。一些迹象也表明,不论保送和加分存在与否,真正感兴趣的孩子都会留下来,奥数学习开始趋于理性。

  部分学校“奥赛热”有所降温

  2014年,高考保送生政策调整,只有进入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的学生才具有保送资格。5个竞赛学科的保送人数从获省级一等奖的四五千人次,一下子降至进入国家集训队的260人。如今又取消了奥赛加分项目,熊斌认为,学奥数的人可能会因此减少,但真正有数学天赋的同学会继续学下去。

  事实上,高考保送生政策改革后,一些学校就已经开始从制度上给奥赛“降温”。本届奥赛金牌得主俞辰捷发现,自己就读的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竞赛政策就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以前允许一人参加多门竞赛,但现在通过将几门竞赛辅导的时间调整在一起,限制每人最多只能选两门竞赛科目。

  华东师大二附中的高二学生周毅皓也发现,学校对竞赛生的管理比之前严了,“以前搞竞赛的同学集训,老师比较容易就批准停课,现在要看成绩好不好再说。”

  学校这样做,无非是不想让学生在竞赛方面耗费太多精力。据华东师大二附中数学特级教师、俞辰捷的指导老师唐立华介绍,除了少数高一、高二就已经在竞赛中独占鳌头的学生,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更强调的是学好基础学科和全面发展。

  不过,也有些学校,奥赛尚未出现“降温”的迹象。“奥赛报名依然很火爆”,江苏扬州中学教务处主任王祥富说,虽然学生不再有通过竞赛保送名校的机会,但在大学的自主招生中,拥有学科特长仍然是一项优势。此外,也有些学生觉得高中的课程比较简单,想在学科竞赛中有所拓展。与追逐奖项相比,更多人还是享受学习的过程。

  让奥数锁定更合适的学习人群

  在熊斌看来,高考取消奥赛加分无疑会降低奥数学习的热度,但让奥数少一些功利性、回归正常化,也是一件好事。“就像学音乐等其他特长,即使没有保送和加分,也有人会去练的”。

  唐立华持有同样的看法,认为政策的变化有助于让奥数锁定更合适的学习人群。“取消加分的本意就是不希望太多人搞竞赛,而是让学有余力、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做这个。”俞辰捷也发现,尽管的确会有人为了升学等功利性目的学习奥数,但真正在奥数圈子里的还是感兴趣和有实力的人,“奥数本来就不是为大多数人准备的。”

  加分取消后,奥数乃至数学学习仍存在一些遗留问题。比如,作为一种选拔方式,奥数仍广泛存在于各类小升初、初升高招生和大学的自主招生中,学习热度是否会真正下降仍是一个问号。

  对此,熊斌认为,根源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以致学校在招生时总会制定一些选拔标准。而数学特长与体育、写作等方面的特长一样,能反映出学生某方面的成绩和能力,因而成为招生选拔标准之一。

  不仅中国如此,在国外大学的招生中,具有数学特长的学生同样更受名校青睐。“像美国一些好的大学,包括麻省理工、哈佛、普林斯顿等,奥赛得金牌的学生申请起来比较容易。”熊斌说。

  另一个问题是,既然适合学习奥数的人只占极少数,那么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开展怎样的数学学习可以提升思维能力?熊斌认为,应该因人而异,在适合自己的前提下学习。“有些同学本身可能天赋没那么高,走不了那么远,但是非常喜欢,也可以多去学;还有部分同学,没天赋也没兴趣,就不要去做难题,可适当做一些提升。”

  对于中国的数学教育,熊斌认为目前在打基础方面已经做得很好,正在推进的新课改,在培养创造性方面已经有改进。他在观摩数学公开课时,发现一些老师一改以往“把知识硬塞给学生”的做法,而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组织团队讨论,还鼓励学生自发查找资料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在基础和创造性之间寻找一个中间地带。”

  在普通数学课和奥数之间,也有学校开放“中间地带”供学生选择。如华东师大二附中每周五下午的校本课程中,就包含一些代数、几何等方面的数学专项提升课程。与普通课程相比,这些课程内容更深、难度更大。“通常30个选修名额都会报满,有时候还会增加5个名额,毕竟还是有比较多对数学有兴趣的孩子。”唐立华说。

  没有兴趣和能力,奥数是学不下去的

  事实上,走上奥数竞赛道路的学生,大多也是出于兴趣,并具备一定的天赋。

  回顾自己学习奥数的经历,俞辰捷认为完全是兴趣使然。最初学奥数时,父母对他没有多高的期待。“他们觉得人总有适合和不适合的事情,这个不适合就换一样,反正人生路那么长,还有时间去后悔。”而兴趣和能力,是俞辰捷眼中坚持学习奥数的两大关键因素,“光有兴趣不行,有成绩才有动力继续做下去。”

  华育中学初三学生张逸博的奥数学习之路,也是凭兴趣开掘出来的。上幼儿园时,老师就提醒张逸博的母亲邓女士,孩子在数学方面有天赋。学习折纸时,很多孩子往往搞不清纸应该往哪个方向折,张逸博却能注意到折纸的左右正反,“方位感和空间感都很强。”

  小学四年级,学校的老师问张逸博要不要去奥数班,他没问父母就直接答应了下来。后来进入同样以奥赛著称的华育中学,也是张逸博自己的选择。

  周毅皓的母亲认为,其实家长的心态普遍比较理性。“大家公认的一点是,孩子苦读是没有用的,还是要有一定的天赋。他们班大部分孩子也都是喜欢数学、物理,然后再去搞竞赛。”

  在这些学生和家长看来,奥数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奖项和成绩。

  “现在学习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出成绩,而是为了培养性格。”在周毅皓看来,学习奥数已经锻炼了他的自学能力和耐心、自律的品性。

  儿子凭借数学特长进入好的初中和高中,在邓女士看来属于“意外的收获”,更令她感到欣喜的是儿子从奥数学习中找到了自信。

  此外,走在竞赛路上的学生,在其他方面也同样表现不俗。周毅皓说班里搞竞赛的学生,综合成绩多在年级前50%。

  熊斌指导奥赛国家队的时候也发现,现在奥数优秀的大部分学生都属于综合发展型,“偏科的情况很少。”

编辑:安红丽

关键词:奥赛;学校;中国队;奥数竞赛;领队

说两句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