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安徽当地媒体《亳州一中8学生集体放弃清北 校长:不能“绑架”学生填志愿》的报道引起热议,并持续发酵。报道称,安徽亳州第一中学的袁梓琪、张金宇等8名同学,高考成绩虽然远超清华北大在当地的录取线,但8人选择放弃入读,转而选择了自己心仪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

  随着事件发酵,更多的细节也被挖了出来。清华大学回应媒体称,除一位张姓考生达到录取分数线外,其余7名考生均未达到录取分数线,且8名考生均未获得清华大学降分录取资格。北京大学则表示,8名考生均在校本部一批次投档录取线以下,他们的分数高于北大医学部的最终提档线,但医学部没有做出过任何录取及专业承诺。两所高校的回应,与先前亳州一中及相关考生的说法不尽一致。

  2019年北大医学部在安徽理科投档最低分为659,低于北京大学本部687近30分,而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以及中科大今年的投档最低分分别为678、678、667,也都明显高于北大医学部的投档最低分。当然,放弃北大医学部的录取机会而选择中科大、上海交大,也可以“概称”为“放弃北大清华”,要说“基本属实”也没有问题。

  但对于公众的一般认知而言,“8名学生放弃清北”的确有夸张之嫌。因为如果在中科大、上海交大的心仪专业与违背自身兴趣选北大医学部之间做选择,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这并非不可理喻,本来就是常态。否则,北大医学部的投档最低分也就不会比北大校本部低近30分了。

  这起事件之所以成为新闻,还在于在扭曲的教育政绩观影响下,不少学校、地方存在着追求“北清率”的冲动。一些学校、地方对“北清率”过度崇拜,将之作为办学成绩最核心的指标,为了达到目标,“劝说”考生放弃专业偏好只求被两校录取,甚至“鼓励”达不到北大校本部和清华录取分数的高分考生报考北大医学部。有的高中为了追求“北清率”,甚至采取修改学生志愿的做法。相比上述行为,亳州一中校领导强调尊重学生,“学校不能为了评比、为了声誉、为了附和大众,用感恩母校的方式来‘绑架’学生填报志愿”,值得点赞。

  盲目追求“北清率”的背后,不仅是出于“上北大清华才是硬道理”的认识误区,而且已然形成了复杂的利益链条。学校以此获得名声,招收更好的生源,地方教育部门由此获得政绩。一些民办学校为提高知名度,扩大招生,甚至不惜跨地区、跨省“买”优秀学生。早前爆发的深圳“高考移民”便是一例。实际上,不仅是深圳,媒体发现,近年来多地都出现了类似“高考移民”现象。一些迅速崛起的知名民办高中,连年都有来自衡水中学的高分考生成为 “清北专业户 ”。

  实际上,在北大清华之外,还有不少高校值得学生选择。不少高校的很多学科都比北大、清华相应学科的实力要强。“上北大清华才是硬道理”的说辞,才是经不起检验的奇谈怪论。

  当下,高等教育的选择更加多元,00后的个性也更加突出。服从个人兴趣,听从内心的召唤,将是高考志愿填报的大势所趋。不过,要打破北大清华的神话,还需要包括家长、学校、教育部门、地方政府等在内共同努力,改变以“北清率”论英雄的教育质量观、教育政绩观,让学生的选择更加从容,而不必背负所谓的学校荣誉、家族荣誉这类的压力。长此以往,公众也就不必对“8名学生放弃清北”之类的新闻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