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线上培训不能成为减负盲区

2019-01-23 14:15:00来源:北京青年报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贯穿2018年全年的教育大事。目前,许多地方违规招生的培训班关门了,违规举办的竞赛关闭了,“提前学”“超纲学”的现象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对不少家庭来说,培训的计划并没有随着治理整顿而停下脚步。一种新的培训形式又出现在学生和家长面前,这就是线上培训。(1月22日《光明日报》)

  近年来,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造成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社会反响强烈。去年,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截至目前已完成培训班治理整顿任务的98%。与此同时,一些课外培训由“线下”转场“线上”,对有关部门监管带来新的考验。

  线上培训是指学生在手机APP上做题或教师以视频指导的方式授课。与传统的“线下培训”相比,“线上培训”更为灵活高效,老师可以一次教几十个学生,也不用批改作业,系统会自动生成分数。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让老师更了解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不过,网络的虚拟性,也增加了线上培训的监管难度。

  去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培训进度不得超过所在县(区)中小学同期进度,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不得留作业。据报道,媒体记者随机在几个线上教育网站发现,课后如果要求提前学习相关内容,老师并不会拒绝,甚至有老师直接表示,会“打出一些富余量”。而在20∶30以后,一些线上教育课程依然可以反复学习,并不受相关规定所约束。小学一二年级不能留书面作业,于是不少学校也有意引入在线教育软件,通过软件给学生变相布置作业。

  此外,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规定,“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但现实中,许多线上培训并没有控制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相应措施。

  禁止公立学校教师在培训班授课,对线上教育来说,也存在滋生猫腻的空间。根据教育部的规定,线上培训机构必须将教师的姓名、照片、教师班次及教师资格证号在其网站显著位置予以公示。不过,由于在校教师名单没有联网,简单的公示并不能避免在校教师混入其中。更重要的是,一些线上培训并不需要授课老师“出镜”,实际授课老师和公示对象是不是同一个人,也要打上一个问号。因此,不能排除有在校教师打着别人的名义,课上不讲课后到线上培训机构讲的可能性。

  一直以来,教育部门对于线上培训的监管思路,大抵是参考线下培训机构管理政策执行。然而,线上培训有其独特性,不能简单地把线下那一套直接搬到线上。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今年上半年将重点“治理”线上培训机构,线上机构的规范有一部分与线下培训机构要求一样,同时还将编制一些新要求和规范。只有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认真研究线上培训的特点,进而对症下药完善监管,才能避免线上培训成为减负盲区。(张淳艺)

编辑: 王启慧

线上培训不能成为减负盲区

线上培训不能成为减负盲区,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贯穿2018年全年的教育大事。禁止公立学校教师在培训班授课,对线上教育来说,也存在滋生猫腻的空间。一直以来,教育部门对于线上培训的监管思路,大抵是参考线下培训机构管理政策执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