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大学生当“棒棒”不可耻,荒废知识才可惜

2018-12-21 07:04:00来源:科技日报

  大学生当“棒棒”不可耻,荒废知识才可惜

  “与其为大学毕业当‘棒棒’感到纠结,不如追问法律专业的‘棒棒’有没有发挥知识的价值,有没有恰当地运用知识促进工作。当‘棒棒’并不可耻,但任由知识荒废,显然不是什么值得赞许的事。”

  多年前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却一直以给人送货的“棒棒”为业,重庆人贺东伟的遭遇被媒体曝光后,引发诸多关注。如今,他也安于做“棒棒”,觉得这是一份和他能力“相匹配”的工作。

  大学毕业依旧从事“棒棒”这样的体力活,很多人自然而然地会为文凭与职业性质的巨大落差感到诧异。而一些人潜意识的反差感,迎合了某种“读书无用论”的谬论。贺东伟在干活时,也遭到了同行的笑话,“你看他还是大学生哦”。在不少人的认识里,高等教育就应该与体面的社会地位、丰厚的收入画等号,不然就是知识和教育的失败。

  其实,大学毕业当“棒棒”,不能说明高等教育文凭的“掉价”,也不能说明知识“无用”。在许多高学历人才进入低门槛行业的故事中,无用的不是知识,而是当事人受限于身份、文凭等外在指标的消极心态。

  在成熟的多元化社会里,文凭与工作性质脱钩,应当成为共识。当年,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卖猪肉的故事,曾引发无数人唏嘘感慨。但后来陆步轩创业成功,还作为优秀校友登上北大的演讲台,又让人们看到知识的光芒。北大老校长许智宏评价说:“北大学生可以做国家主席,可以做科学家,也可以卖猪肉。”一个人在何种领域从事怎样的工作,并不必然取决于学历和文凭。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文凭也逐步实现了“祛魅”。前不久,延边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生谭超兼职送快递的故事,在网络同样引发热议。但有别于以往,现在没有太多人为博士生送快递感到意外,而更关心他自创快递编号法、提高送货效率的细节。有老师指责谭超:博士生送快递太不像话!谭超的回应铿锵有力:不能通过学历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三百六十行,无论干哪一行都离不开知识,只要知识发挥了价值,教育的意义就在。因此,与其为大学毕业当“棒棒”感到纠结,不如追问法律专业的“棒棒”有没有发挥知识的价值,有没有恰当地运用知识促进工作。当“棒棒”并不可耻,但任由知识荒废,显然不是什么值得赞许的事。

  如果只从报道来看,贺东伟确实辜负了当年所学的法律知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无不透露出无奈感,而且缺乏未来规划,只打算“一步步看”。这样的心态无疑是限制其人生的重要因素。贺东伟蹉跎的命运,显然不能归结于“错过了工作机会”“没有熟人”等偶然和外在的因素。事实上,只要有心拼搏,勇于尝试和创新,有知识的人从来不会缺少改变命运的机会。

  “棒棒”本来是山城重庆独具特色的产业,现如今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善,“棒棒”逐渐退出江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棒棒”丧失了一切价值。相反,作为一种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棒棒”完全可能在文化传播、旅游开放等领域延续生命力。作为资深“棒棒”,更作为一名有知识的“棒棒”,贺东伟依然不乏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为何不能认准时代的趋势,实现自我转型?

  大学毕业当“棒棒”,本身并不值得惋惜,更不能得出所谓“读书无用论”的结论。真正值得反思的是,上过大学的“棒棒”,为什么没能通过知识改变手头的这份事业。高学历者能放下身段进入基础性行业本身不算坏事,但不应该只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不管在哪个行业,让知识充分发光发热,才能闯出更广阔的天地。

编辑: 晓凡

大学生当“棒棒”不可耻,荒废知识才可惜

大学生当“棒棒”不可耻,荒废知识才可惜,“与其为大学毕业当‘棒棒’感到纠结,不如追问法律专业的‘棒棒’有没有发挥知识的价值,有没有恰当地运用知识促进工作。当‘棒棒’并不可耻,但任由知识荒废,显然不是什么值得赞许的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