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高校推动非遗传承与特殊群体帮扶融合 “以面塑心”焕发新生

2018-06-05 09:14:00来源:中国教育报

  “这些面塑实在太精致了,东方魔法简直不可思议!”日前,在扬州大学举办的中英大学生文化交流活动中,来自剑桥大学的留学生大卫,被眼前面团捏造的自己惊得目瞪口呆。

  这已不是该校“塑心”公益产品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当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碰上针对特殊人群的帮扶计划,会迸射出怎样的公益创业火花?

  近年来,该校将传承扬州面塑与帮扶特殊人群深度融合,通过传授并引导特殊群体参与面塑创作,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心理按摩、特殊人群就业创业的同频共振,让这项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生命,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受当代文化和工业生产的影响,面塑等民间手工艺正濒临失传。”扬州何派面塑唯一传承人何燕兰介绍说,虽然早已成为当地非物质文化代表项目,但创作市场萎缩、创意人才流失、创新力度不够等因素,导致了非遗传承举步维艰。

  怎样实现非遗传承正常的“新陈代谢”?虽然,社会不同群体进行了大量探索,但收效甚微。2014年7月,扬州大学面塑文化宣讲团在徐州“心翼”特殊儿童康复托养中心进行面塑实践宣讲时发现,面塑制作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作用,可以帮助特殊人群增进彼此交流、缓解心理压力、消除消极情绪。

  “是否可以借助面塑制作,实现艺术疗法和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一个公益点子在团长杨丹的脑子里迸射而出。随着调研的深入,团队发现特殊儿童乃至整个特殊人群有着强烈的“被认同”需求,大部分人仍旧处于社会弱势地位,鲜少具备被社会承认的技术与能力。

  星星之火燎起了青春的激情。2015年10月,塑心公益团队应“心”而生。团队通过教授具备动手能力的特殊人群特色化、体系化的面塑课程,推动扬州面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丰富特殊人群的日常生活,并帮助他们提高生存发展及就业创业能力。

  “高校的创新优势和特殊人群的创作潜能实现了互补整合。”项目指导教师王敏介绍说,团队依托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特聘何燕兰、高桂英、周晓燕等名家开设大师讲堂,挖掘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并带领特殊群体推动面塑产品的创新。

  市场是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催化剂。2017年7月,团队发展成为塑心公益创业团队,通过自筹、学校支持获得启动资金5万元,逐步搭建完善“塑心”公益平台。通过面塑产品与面塑课程公益销售获得收益,线下在学校、旅游景点、酒店、商场等人流量密集区设立公益销售点开展“一元起认购”活动,线上通过微信等多方平台进行产品公益拍卖;此外,团队广泛开设面塑推广课程,依托政府、社会购买,维持团队持续运营与发展。

  “从街头的摊贩到走上大学的文化讲堂,内容从传统的花鸟鱼虫演变成时尚的衣食百态,扬州面塑这项即将失传的民间手工艺焕发了新生。”扬州大学团委书记施林峰介绍说,3年来项目已在扬州、徐州设立了2个定点公益教学基地,与扬州25家社区、18个残疾人之家建立联系,并签订共建协议,开设面塑公益课程580余节,精准帮扶特殊人群625人;团队还入驻扬州8所中小学,开设面塑推广课程,覆盖中小学生1400余人。

  “项目先后受到了农业农村部、文化部非遗司等单位肯定,并多次参与国际交流。”志愿者恽大为信心满满地规划起未来,“团队将进一步加强塑心公益创业模式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面向社会推广‘塑心’公益模式。努力传承面塑非遗文化,推动全民关注特殊人群,全社会参与公益事业。”(记者 张运)

编辑: 安红丽

高校推动非遗传承与特殊群体帮扶融合

高校推动非遗传承与特殊群体帮扶融合 “以面塑心”焕发新生,近年来,该校将传承扬州面塑与帮扶特殊人群深度融合,通过传授并引导特殊群体参与面塑创作,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心理按摩、特殊人群就业创业的同频共振,让这项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生命,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街头的摊贩到走上大学的文化讲堂,内容从传统的花鸟鱼虫演变成时尚的衣食百态,扬州面塑这项即将失传的民间手工艺焕发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