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关注学生暑期安全:培育安全素养 提升防护能力

2017-08-31 09:10:00来源:人民日报

  不久前,九寨沟地震中,年仅6岁的女孩儿陈雨轩与爷爷一起,开车行驶在去往漳扎镇的路上,感觉到地震后,爷爷将车停在路边,正准备下车把孩子抱出来,车就被巨石砸中,就在爷爷以为小孙女遇险之时,没想到,陈雨轩从车的另一边跑出来。“要逃命,老师教的。” 因为牢牢记得老师平时的安全提醒,小女孩儿最终有惊无险,逃过一劫。

  此情此景,不禁让人回想起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感人一幕——四川省绵阳安县桑枣中学全校31个教学班的2200多名师生,在1分36秒内紧急疏散到操场,创造了“零伤亡”奇迹。危急时刻镇定有序的应对,离不开平日里的耐心教导和一次又一次的实操演练。事实证明,每一个奇迹的背后都是对安全教育孜孜不倦的坚持和践行。

  采访中,多位专家认为,要通过生命教育、安全教育,让懂得保护自己,也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素养。

  安全意识薄弱,成威胁学生生命安全的隐患

  “游泳戏水夏日到,偷偷下水不得了。擅自结伴不能保,大人陪护不能少。没有救援不要去,陌生水域不可靠。盲目施救不可取,安全六不别忘掉。”这是教育部编写的中小学生预防溺水童谣,很多孩子都能熟练背诵。

  据了解,近年来,各地教育部门把中小学安全工作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按照“积极预防、依法管理、社会参与、各负其责”的工作方针,联合公安等部门,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制度机制,强化安全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开展安全培训,中小学安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近5年来,中小学生、幼儿园幼儿伤害事故和非正常死亡人数逐年下降。以2015年为例,中小学生幼儿非正常死亡人数较2014年下降了7.88%,较2013年下降了12.40%,较2012年下降了18.58%,较2011年下降了34.8%。

  但取得成绩的同时,问题和挑战依然存在。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溺水和交通事故依然是威胁学生生命安全的“重要杀手”,2015年,溺水死亡学生占死亡学生总数的30%,交通事故死亡学生占死亡学生总数的16.3%。

  中国扶贫基金会此前发布的《中国公众防灾意识与减灾知识基础调查报告》也显示,防灾意识薄弱和防灾准备不足是城市居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城市小学的防灾减灾教育普及率较高,为95.5%,但学生在具备基本安全意识的同时,依然缺乏基本的灾害应对知识。与此同时,城市小学教师的相关培训比例较高,为86.4%,但只有六成教师表示有信心组织学生应对灾害。危机情况下,学生和教师的自救能力,以及教师引导学生逃生的能力,仍然亟待提升。

  究其根本,还是我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制度和措施依然有不到位。有专家指出: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不知道安全工作怎么抓,有些安全意识比较淡薄,没有真正把中小学生和幼儿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对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仍存在麻痹侥幸心理。安全管理不到位,责任没落实,教育不深入,不能有效避免本来可以避免的安全事件,导致安全责任事故时有发生。

  破解安全教育的“三多三少”之困

  “人的成长,需要有很多基本素养,安全素养、健康素养、法律素养、道德素养,以及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素养……其中,安全素养和健康素养是基础,没有安全与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教育阶段,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安全、健康、生命的理解,应当是与知识传授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内容。”采访中,很多校长和老师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尽管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安全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实践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多重挑战与困难。“以前,为了完成安全工作的硬指标,一些学校一味将孩子圈养起来,以减少活动的方法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在剥夺孩子亲身体验的同时,也剥夺了孩子真正提升安全能力的机会。”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曹海永呼吁,安全教育亟待破解“堵截多、引导少,灌输多、启发少,训练多、体验少”的困境。

  此外,口头重视安全教育,但在实践中却让位于考试和其他课程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许多学校重视的还是升学,安全教育往往放在成绩之后,部分地区课表里也少有安全教育课的身影。” 国家督学、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副司长郑增仪谈道。

  工作落实不到位的背后是责任的缺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目前我国的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学生在各个阶段所接受的安全教育不成体系,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教育效果无法保证。亟待建立起一条完整的安全教育责任链。”他认为,这条确保安全教育不断贯彻落实的责任链,既非简单的“学校责任链”也非单纯的“教育部门责任链”,应是贯穿整个社会、链接各个主体的安全教育体系。

  学生安全教育,除了学校作为重要责任主体之外,家长的作用也至关重要。但遗憾的是,目前部分家长的安全意识还相对淡薄,《中国小学生减灾教育现状基础调研报告》显示,35.86%的家长认为安全教育“有学校教就好,不会额外关注”,36.29%的家长对安全教育“不是很关注,自身也不了解”,只有24.16%的家长十分关心孩子安全教育问题,并会主动了解和实行。

  “学校由相关部门来监管,教师由学校来组织,但对于家长的安全教育职责却既没有系统的培训机制,也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手段,虽然有家长会、社区等组织动员方式,但总体上收效甚微。”郑增仪谈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老师,学校对孩子安全教育的落实,还需要家长的配合。我们教育孩子不能闯红灯,但如果家长带着孩子闯了红灯,学校安全教育的效果就会回到零点。”临沂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张淑琴认为。

  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能力+安全习惯

  何为安全素养?安全素养是首先要具备安全意识,然后学习安全知识,从而形成安全能力,最终在生活中体现为安全的习惯。提升安全意识,并用有效的安全教育让孩子们了解并掌握安全知识,是安全素养的基石。

  那么,怎样的安全教育才是有效的呢?生动、贴近,是重要标准。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去年5月,国内首部应急安全教育儿童剧《奇妙梦旅行》在北京启动全国巡演,通过表演、舞美、道具、灯光、音乐、动漫等表现形式,传达了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溺水、家庭安全等方面的应急安全知识,收效良好。今年,以儿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电影《假期行动》和《超级伙伴》分别投入拍摄,也是希望以电影生动的叙事语言普及儿童安全知识。与此同时,杭州“暖心”爷爷张木根为孩子们亲手绘制的《儿童安全警示教育》漫画册内容丰富,可读性高,在微信上一度广为流传,受到了广大家长和同学的欢迎。

  强化实践体验、提升实用性,也至关重要。“增强趣味性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但实践和体验则是安全教育更为关键的部分。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学以致用。”张淑琴结合工作经验谈道。

  据介绍,如今,我国安全教育在注重学生实践体验、提升实用性上,较以往有了很大改善。今年暑假,重庆双桥的孩子们就头戴小红帽,手拿消防宣传资料,挨家挨户传授各类火灾的正确预防知识。在山东省潍坊市,随着中小学生消防体验中心的落成,孩子们上了一节生动的消防安全“实践课”,亲身体验了模拟灭火和模拟烟雾疏散逃生。

  与此同时,利用各种新媒体、虚拟现实相关技术,完成学生安全教育,也打破了实地安全演习的局限。“由于财力、物力、人力的制约,以及布置困难、成本较高、带有危险隐患等局限性,很多安全演练不能真正实施,或达不到预期的安全教育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利用新媒体技术做成视频,或者开发安全教育游戏,甚至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教育系统,既节省成本,也更容易为学习者所接受。”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王丽影老师介绍,如今,全国许多城市的科技馆、公共安全馆、消防博物馆等场馆,都已结合纸质、手机、电脑、电视等多种媒体,采用VR、AR、4D、语音识别等新技术,升级本馆的安全教育活动设备。这些新技术使学习者身临其境,调动多种感官,感受险情并学习正确的应对方式。以往枯燥呆板的安全教育,往往得不到中小学生的喜爱。而强大的新技术营造的声、光、电全方位体验,使得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真正变成寓教于乐的过程。

  “安全教育的核心永远是孩子本身。”储朝晖说,“安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不是保障孩子在任何地方都不出事,而是让孩子有更强的安全意识、更高的自我保护能力。让每个孩子意识到安全首先是自己的事,这才是我们的教育初衷。”

编辑: 朱敬一
关键词: 学生安全教育;学生总数;学校安全教育;桑枣;学生实践

关注学生暑期安全:培育安全素养 提升防护能力

采访中,多位专家认为,要通过生命教育、安全教育,让懂得保护自己,也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素养。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溺水和交通事故依然是威胁学生生命安全的“重要杀手”,2015年,溺水死亡学生占死亡学生总数的30%,交通事故死亡学生占死亡学生总数的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