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短期支教”不能成为“鸡肋”

2017-08-02 09:34:00来源:新民晚报

  不少大学生会在假期参加支教活动,既能充实假期生活,又能丰富社会实践经历。但有时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有的大学生支教活动时间太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94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1.4%的人愿意支教。63.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合适的支教时间是半年及以上。63.9%的受访大学生建议建立严格的志愿者选拔标准。

  多年来,无数青年学子怀揣着梦想和期望,奔赴偏远地区,不仅为当地的孩子们栽下了对未来和外面世界的憧憬,还给他们的成长注入了时代的元素。可以说,无论是长期的“驻守”,还是短期的支教行为,其益处都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就像硬币存在正反面一样,支教,特别是“短期支教”目前也暴露出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可能扰乱当地正常的教学秩序,不能给予孩子们长期关注,影响学生心理;二是短期支教的参与者有的目的不纯,或仅仅是为了给自己简历“添分”,或存在“观光”心理,或体现了不同程度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三是支教团队对志愿者缺乏考核机制,也让效果大打折扣。这些问题直接投射到现实中,就是许多人认为“短期支教”已经沦为鸡肋。

  这就需要组织者用各种方式兴利除弊,让“短期支教”真正发挥效益的最大化。

  组织者需要提高支教者的门槛,摒弃“捡进篮子都是菜”的思维,将那些目的不纯者“拒之门外”。同时,通过强化培训,让支教者对当地教育现状有足够了解,对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情况有一定了解,并储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实践中要关注和孩子的交往。支教团队不妨开展“订单式”教育教学服务,尽可能让支教者几个假期固定在一个地方,不断深化支教效果,还有必要和当地志愿者无缝对接,在自己离开的时候让他们“接力”。此外,即使支教者远离了支教学校,也要长期和孩子们有所交流。

  “短期支教”不能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更不能变为让当地学校“避之不及”的笑话,这就需要各大学真正做好“功课”,让支教真正点亮孩子们的希望和梦想。

编辑: 王启慧
关键词: 鸡肋;支教活动;短期支教;功课;接力

“短期支教”不能成为“鸡肋”

就像硬币存在正反面一样,支教,特别是“短期支教”目前也暴露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就需要组织者用各种方式兴利除弊,让“短期支教”真正发挥效益的最大化。组织者需要提高支教者的门槛,摒弃“捡进篮子都是菜”的思维,将那些目的不纯者“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