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教育话题:作为普通人,你会给母校捐款吗?

2017-05-20 10:07:00来源:钱江晚报

  张涌泉

  本周日,浙江大学就将迎来120周年校庆。前几天,中文系77级校友、浙大人文学院张涌泉教授向中文系个人捐款30万元。

  据了解,这是浙大“人文汇基金”自启动以来收到的最大一笔单笔捐赠。此笔捐赠将用来支持人文学院中文系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在浙大最近收到创纪录的11亿元巨额捐款的背景下,我们关注张涌泉教授30万元的捐款,是因为比起巨额捐款,数额较小而长期稳定的校友或社会捐款,或许才是今后高校捐款的成熟模式。

  不是富豪校友,作为普通人,你是否愿意为母校捐款?

  17日下午,钱报记者专访了张涌泉教授。他一直说:“我只是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回报母校,钱不多,没什么好报道的。”

  我捐款主要是表达自己一份感恩的心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捐款也可多可少,但感恩的心是一样的。

  浙大教授张涌泉捐款30万元

  接受钱报专访时表示:个人能力有大小捐款可多可少

  作为普通人,你会给母校捐款吗

  钱报:您怎么想到捐款,是因为校庆吗?

  张涌泉:不是的,想给母校捐款早几年就有想法了。2013年,我们中文系77级校友筹备出一本纪念文集,我提交了一篇短文“梦想生处”,当时我就想假如能以77级中文系校友的名义设个奖学金,是挺有意思的,并先后跟几个同学和朋友讲过。但后来事情多,此事也就放在了一边。这次学院启动“人文汇基金”,我想自己先带个头吧,就捐了一点钱。也巧,正好赶上校庆。

  钱报:您是出于什么考虑捐款的?

  张涌泉:主要还是感恩吧。母校(老杭大,后来并入新浙大)是我人生梦想起步的地方,现在我成为一名教授,学术上取得了一定成绩,那是老师启蒙培养的结果。感念师恩,感谢母校,所以我一直想能做点回报。

  钱报:您捐款大致流程是怎样的?

  张涌泉:其实捐款很简单的,现在都很方便,我们学校有专门的浙大教育基金会,大部分捐款都是基金会在管理,有很成熟的流程,也有公布的账号等。我当时捐款就是手机上操作了下,直接把钱通过网上银行转了过去。当然我捐款之前也和我们人文学院领导说过,他们也挺支持。另外,还签了一份捐款的协议。

  钱报:签协议是保障捐款的用途吗?

  张涌泉:对,公开透明嘛,协议是和基金会签的,我就提了下这笔钱的用途,主要用于我们中文系人才的培养。

  钱报:您在学校从事人文科学研究,收入应该也比较有限吧,这30万元对您来说应该也不算很小的数目吧?

  张涌泉:浙大对人文学科也挺重视,教师待遇也可以。我作为文科资深教授,在学校的待遇和院士相同,收入高一些。我捐款主要还是表达自己一份感恩的心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捐款也可多可少,但这份感恩的心是一样的。

  我个人有个原则,就是我只拿一个地方的工资,比如我现在主要在浙大工作,我就只拿浙大这份收入,其他有些兼职的收入我基本都捐掉了。

  钱报:您之前也做过类似的捐款吧?

  张涌泉:对,我向好几个学校捐过款。也不算多,主要还是心意。前几年我获得思勉原创奖,奖金10万元,我就捐给了博士就读的四川大学。

  钱报:您捐款之后,比较熟悉的校友什么反应?

  张涌泉:最近校庆,我们77级中文系同学群里也在讨论捐款的事。同学群有百来位校友,现在不少人有捐款的意向,大家正在商量,能不能在我捐的基础上,把捐款额增加到100万元,设立一个中文系77级校友基金,为此,我个人也打算再做一点贡献。但这是个目标,能做成最好,当然也不强求。

  钱报:您对目前我国的高校捐款的状况怎么看?

  张涌泉:如果和国外比较的话,我们这边捐款数额也好,比例也好,可能都要低很多。当然这和体制以及习惯都有关系。我希望我们的高校能够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而他们也能够更多地反哺母校,形成良性的循环。捐款不一定非要几万啊几个亿啊,根据自身能力,少量的捐款,我想也同样可贵。

编辑: 宋雪
关键词: 母校;教育话题;教育基金会;捐款;中文系;人文汇基金;教师待遇;校庆;高校;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