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教育频道 > 教育滚动

央广网

金台论道:如何激活地方国学资源

2016-03-31 11:04: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相当丰富,在当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如能有效激活地方国学资源,则不但可以避免像争夺西门庆故里这种缺乏人文价值的庸俗开发,也可以丰富和提升地方文化建设。

  但地方在开发国学资源时,容易陷入简单的景观建设和恢复,这是因为对地方国学资源的当代价值认识不够。笔者以为,地方国学资源的当代价值有三:一是地方国学资源的价值指向具有普遍性。过去,以儒释道为主的中国文化是地方文化的主流。地方与中央具有共同的文化通识。很多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进则庙堂,退则乡土。凡罢黜、告养、丁忧、致仕无不归乡。读书而不为官的则成为乡绅。这些与乡土关系深厚的文化人大抵都是读儒家的经书出身。所以,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是文化通识。这些通识的文化指向是天下家国。所以这些文化资源本身就具有全国性。而当今的文化资源过于集中在大城市,地方当代文化衰微已甚。地方国学资源的传统价值指向正好可以弥补地方当代文化之不足。

  二是地方国学资源具有现实的物理基础,能为激活带来天然的助力。我们看到,有的城市本来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却建设了一些大而无当的文化设施,建设完就形同摆设,徒矗生尘。从地方文化资源的现实来看,其文化资源最丰富的也就是地方国学资源。各种风景区、庙宇道观、传统与传奇人物,除去“文革”中被破坏和自然倒塌的,遗留的仍然是与传统相关的物质性文化象征。如了凡在天津宝坻留下的袁了凡诗文碑石、山西平遥的商家大院、江西省莲花县的“末代帝师朱益蕃”的家族大宅,以及刘元卿的“复礼书院”,遗迹犹在。这是地方文化资源物理基础。

  三是民众对地方国学资源有较高的心理认同,可以激发活力。30年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主,人文建设相对不足。所以地方的当代文化,无论从文化积淀还是文化的典型人物来说感召力相对不足,而地方传统文化中,民众认知更多的是从小到大的传统乡俗俚说,具有较好的心理认同基础,有利于传播。

  解决好地方对国学资源的当代价值的认识,更要结合地方现代城市文化的特点进行激活。一方面,地方传统文化资源要通过“双重结合创新”来激活。所谓“双重结合创新”是指地方国学资源的自身继承与创新以及地方国学资源与现代都市文化的结合创新问题。前者需要结合创新是因为地方传统文化虽然在乡俗中认知度高,但毕竟历经百年传统学术衰微,乡绅阶层的退化,使很多地方传统文化需要重新梳理与解读。如《了凡四训》本是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精微的文化读本,但以寺庙道观的神鬼故事作为借喻容易被庸俗化。后者需要结合创新是因为毕竟科学进步了,传统文化也要体现一些时代特点。将二者结合起来,既有远绍传统的古风遗韵,又有现代市民的时代特色,如传统文化氛围比较浓厚的江苏吴江七都镇就提出了以传统国学与现代迷笛音乐相结合的地方文化建设的探索实践。这使得苏州吴江七都的太庙建筑群与现代迷笛音乐成了吴江的一道文化风景。

  另一方面,在激活地方传统文化的方式上可以多纬度进行。既可以将文化资源与产业结合起来,如天津宝坻区政府拟将当年袁了凡作为宝坻知县时开发的30万亩贡米开发出来;也可以利用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传播方式,如贵州孔学堂通过现代的声光电传播传统儒学;还可以通过打造地方文化论坛形成地方文化品牌,如天津宝坻将举行“了凡国际文化论坛”,贵州的“孔学堂”开办的市民大讲坛等等。

  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地方文化应当充当主干。激活地方国学资源,是值得积极探索和实践的时代命题。

  《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31日 19 版)

编辑:单晓琳

关键词:国学;袁了凡;地方文化资源;论道;传统儒学

说两句

相关阅读

字里乾坤大 书中日月长——《汉字春秋》评介

2015-12-25 10:12:00

国学泰斗范曾先生书法珍品捐赠仪式举行

仪式上,国学泰斗范曾先生将有感于莒文化的深沉厚重而创作的大气之作《古莒银杏赋》捐赠给莒州博物馆做永久收藏,并将自己亲自创作和亲笔书写的一首诗词作品《盛世国美》赠与国美酒业集团,以褒扬其长期以来对于文化事业的支持和推动。

2015-12-17 14:22:00

颜爱民做客熬吧读书会 讲授"天人合一"的现代管理

昨天上午9点,湖南践行国学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南大学人力资源管理首席教授颜爱民做客熬吧进行了一次“国学精粹与企业管理”为主题的第172期读书会活动。关于国学管理的古道今用,颜教授围绕“仁”与“义”展开:智者由“义”取“利”,生生不息。

2015-12-14 15:18: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