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基础教育
广州花都邝维煜纪念中学
中广教育    11月23日 15:51
    

GUANGZHOU HUADU KUANG WEIYU MEMORIAL MIDDLE SCHOOL

◆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

创业乐园 育人乐土

学校捐资人、新鸿基地产郭得胜基金会主席郭邝肖卿女士

  广州市花都区邝维煜纪念中学肇创于1994年,是香港爱国同胞郭邝肖卿女士以新鸿基地产郭得胜基金会的名义,捐资3800万港元,与花都区政府共同投资兴建的一所公办完全中学。在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怀领导和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学校2005年被评为广州市一级学校,2006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07年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初期督导验收,2008年通过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确认,并被评为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近九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五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三万五千平方米,校园规划科学、环境幽雅,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布局合理,教育教学场地充足,设备设施先进,有数字化的郭得胜纪念图书馆、标准塑胶田径场、游泳馆、室内体育馆、公寓式学生宿舍等。

  学校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规范校园文化布局,创设一流人文环境,营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氛围。校园绿意盈目,校道蜿蜒,充满书香墨韵。“中华文化墙”大气磅礴,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蕴涵其中;风雨连廊满目佳作,书画艺术精品随处可见;“馨德垣”,修身立学,作育谦恭浩然之君子;“泰斗轩”、“心泉广场”,精思荟萃,尽显古今智慧之菁华。

  邝中拥有1000兆的校园网并已升级改造网控中心,有学生电脑室6间,有多媒体教学平台92个,专用场室89间,是广东省第三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第二批广州市“教育e时代”实验学校。学校图书馆现有藏书165790册。

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为学校题词

  学校的发展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原广州市市委书记林树森、原广州市市长黎子流、花都区区委书记潘潇、区长林中坚、原区长王中丙、副区长张文兰、区政协主席黄水记等到校视察、指导,为学校的发展规划蓝图。

  十五年励精图治,弦歌悠扬,邝中人志存高远,默默耕耘,学校踏上了名校之路。自强不息的邝中人,将继续光大“顽强勇毅,奋发有为”的“邝中人”精神,脚踏实地,务实兴革,朝着“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文化德育 书香校园

  学校重视校园的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功能,坚持德育为先,充实德育内容,拓宽德育空间,丰富德育方法,形成了“常规管理精细化,德育活动主题化,文化建设内涵化,读书活动特色化,队伍建设专业化,安全教育制度化,教育科研纵深化”的学校德育新格局,构建了“文化育人”模式,着力打造“文化德育,书香校园”的办学特色,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文化德育”就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核心内容的德育继承和德育创新。在德育中高扬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同时充分结合时代精神诸如合作、民主、竞争、创新、和谐等理念,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使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凝聚成“顽强勇毅,奋发有为”的邝中人精神,使文化为我德育所用,塑造学生优秀的品质与人格。“书香校园”是学校文化的集中显现,教师爱读书而增强底蕴,博学多艺;学生喜阅读而理想远大,生活精彩,快乐成长。师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沐浴着书香,享受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拓宽了知识面,孕育了文化气质,培养了各种能力,提升了综合素养,促进了德行教化。2008年10月,学校被评为“花都区十佳书香校园”,同时,被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教厅授予“2008年书香校园”。有效的德育促进了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多年来,全校学生操行考核优良率98.6%,三好率38.9%,师生违法犯罪率为零,安全事故为零。

  我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千校扶千校”的派出单位之一,与梅县梅江区城北中学“结对子”,定期派出中层领导与骨干教师到结对单位授课、帮扶;与区内梯面中学“结对子”,实行定点帮扶;派出教师到梅县焦岭中学支教;派出高级教师到区内的长岗中学、花东中学支教。成功举办了“花都区德育研讨会”。接待了来自香港的教育行政考察团,以及来自西宁、南昌、黄冈、梅州、罗定、番禺、增城等地的考察团数十个,促进了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学校先后被评为广东省首批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书香校园、广东省贯彻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先进学校、广州市先进集体、市先进教育单位、市普法先进单位、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广州市首批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广州市安全文明校园、广州市花园式单位、广州市绿色学校、广州市卫生模范单位、广州市红十字会工作先进学校、花都区首批禁毒示范学校,学校年年荣获花都区先进教育单位一等奖。

精良师资 活力团队

  学校领导班子办学理念科学、团结务实;教师队伍德艺双馨、爱岗敬业。

  校长简介

  陈维新,化学高级教师,广东省先进教育工作者,花都区第二届化学科学科带头人。

  学校现有7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016人,教职工293人,专任教师240人,100%达本科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25人,高级教师55人。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5人,区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15人,区骨干教师30人,市、区特约教研员或教研中心组成员47人。我校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七个科组相继被评为广州市优秀科组。

  学校构建融教学、教研、进修、教师继续教育为一体的教师校本研修体系,形成了在校长室指导下的教导处—学科组—备课组—教师个体研究的 “四级校本教研网络”。学校实施“名师”、 “蓝青”、 “星光”三大工程,学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委以重任,授予荣誉,给予实惠。一方面,学校实施“内培”战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实施“外引”战略,面向全国招聘名教师。鼓励青年教师承担市级、区级公开课教学,举办“活力新秀”评比,做好结对子帮扶工作激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学校每期举办教学开放周活动,主动承办较高层次的研讨会,外派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脱产培训,近三年选派6名青年教师到香港、澳洲、英国等地进修学习,选派2名中层干部到一流名校跟岗锻炼,选派4名骨干教师到山区中学支教等。

成功申请“十一五”国家级课题

  学校是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研究学校、广州市中小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工作第一批试点学校,目前有国家级主课题2项,省级课题5项,市级10项,区校级29项。学校被《中国教育学刊》聘为副理事长单位,被《广东教育》杂志社聘为理事单位。教师近三年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2篇,区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有75篇,有139篇获得区级以上奖励;教师获国家级奖6人次,省市级奖70人次,区级奖149人次。

  办学理念:以美育人,和谐发展      办学目标: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示范性

  办学特色:文化德育,书香校园      教学理念:以生为本,以美施教

  校训:爱校、立志、立品、成才      校风:崇德、尚才、求实、创新

  教风:敬业、爱生、博学、善导      学风:自主、善思、明辨、笃行

一路花开 春色满园

  高效课堂促发展。学校着力课堂教学变革,实施“先学后导,巩固提升”八步教学模式,着力实施“双制”:即学生成长伙伴制——建立学习小组;学生成长导师制——落实导师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课前预习、整理笔记、发现疑难、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充实“邝中论坛”内容,定期举办“专家报告”、“教师讲坛”、“专题讨论”、“教学沙龙”以及教研组、备课组之间开展的常规性课改交流活动,构建教师交流平台,分享课改心得与经验,把课改推向深入。

高效课堂

  办学十五载,桃李芬芳,硕果累累:高中毕业班工作多年荣获广州市一等奖;中考连续四年考出全区总分状元,初中毕业班工作年年荣获一等奖。2009年高考再创佳绩,重点上线38人,本科上线439人,专A上线642人,总分600分以上我校有16人,有9科共17人次名列单科区前十名,其中一人获理科基础150分满分并列全省第一名,另有两人摘取了单科全区文科基础、历史科第一名的桂冠。为花都区的高考上线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考又传捷报:2009年全区中考总分状元花落我校,有7人进入全区总分前10名,有15人进入全区总分前20名,有27人进入全区总分前50名,全区总分前100名我校占46人;我校70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共有153人,占全区的25%,考生升示范性高中率达60%以上。

  素质教育结硕果。学校每年都举办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文化节四大节活动,丰富文化生活,促进个性发展。分三批出版了共37册校本教材,开设了中外名著选读、英语阅读、书法、化学与生活、走进物理世界等40多门选修Ⅱ课程,组建了英语阅读俱乐部、文学社、戏剧社、动漫社、合唱队、管乐团等20多个兴趣小组和社团。“英语阅读俱乐部(Reading Club)”,促使学生阅读英语经典;与香港的中学联合开展“网上交流”活动,同龄人之间畅谈读书感受;“Voice of joy”英文广播与《Fluent English》双月刊构建学生展现语言才能的舞台。校合唱队、舞蹈队屡获广州市一等奖;2008年“絮风”文学社荣获“全国校园报刊评比二等奖”;我校学生参加2009年首届世界青少年英文拼写大赛获广东省特等奖、中国区总决赛银奖;2人荣获2008学年广州市九年级英语读写竞赛一等奖;7人荣获2008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一等奖。近三年我校学生共获得国家级奖19人次;省市级奖388人次;区级奖1289人次;获省市荣誉称号48个。

来源: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    责编:邵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