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典型报道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纪实
中广教育    2010年03月31日 11:03
    

校企融合架起助农致富金桥

  “可别小瞧这些小苗苗,几个月以后就全变成金蛋蛋了!”日前,在陕西省彬县义门镇高渠村农业示范基地,该村村主任池万儒一边给自家温室大棚里的“礼品西瓜”育苗施肥,一边高兴地给记者盘点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村里川地多,以前乡亲们只会种些玉米、小麦,一年忙到头每人也就挣个二三百块钱,现在好了,自从县政府和杨凌职院结了亲家,县里补贴农民现钱,职院提供专家技术,帮俺们建起了蔬果大棚,乡亲们就富裕多了,平均下来每人每年都能挣到近万元哪!”

  和高渠村一样,在陕西凤县、甘肃永登县等百余个杨凌职院的联姻县,类似的惠农农业示范基地还有很多,而这些都只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的一个缩影。

  模式——百县千企搭台解“六难”

  1999年,在国务院启动实施杨凌科教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杨凌农、林、水3所行业对口的国家重点中专合并组建成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根植于国家唯一的农业示范区,作为一所涉农高职院校,虽为省属院校却远离省会,虽在杨凌却隶属教育厅,学院建立伊始便遇到了建构高职教育理念难、教育教学改革难、企业深度参与难、双师教学团队建设难、学生顶岗实习难、毕业生就业难等“六难”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院领导通过广泛调查研究认识到:职业教育必须依托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力量、生产设备和实训场地,才能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尤其是农类职业院校,还必须依托地方政府的支持,使学生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得到实践锻炼,才能服务现代农业和“三农”。

  为此,学院于2007年策划并启动实施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该工程根据行业企业岗位不同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己任,利用学院和农、林、水3个厅的共建优势及杨凌示范区的区位优势,结合学院在生产实习、招生就业、外事接待、校友联谊等渠道建立的联系,以现有的校县、校企合作基础为平台,选择与学院开办专业密切相关的县(区)政府、企业为联谊点,按照以专业为纽带,系部抓实施,县乡作协调,需求为基础,学校、政府、企业、学生四方受益的原则,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了融省内外100个左右县、1000个左右企业的联谊会,使全院每个教学系合作面平均达到了10个县、100个企业,每个专业合作面平均达到了2个县、20个企业。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朝晖说:“依托‘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搭建的开放平台,学院不仅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极大推动了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生就业,还有力促进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提升了服务社会的能力。”

  以学校的园艺技术专业为例,与陕西秦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联手,学校的专业教师和相关县企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起,取长补短、合作教学;而顶岗实习的学生也被分到村、下到户,岗位落实到示范园,通过反复练习掌握疏花疏果、果实套袋等一系列专业技能,不仅服务了学生顶岗实习所在的农户,也使学生掌握了扎实的技术,毕业时能优先被合作企业录用。

  从质上和量上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紧密合作为学院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了有力支撑,学院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学生比例由2006年的39%提高到了如今的100%,其中“百县千企”合作企业接收实习学生占到80%以上。2007年、2008年、2009年,学院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分别达到96.84%、96.9%、97.39%,有80%以上的毕业生到合作企业就业。

  效果——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作为“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的提出者,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曹毓刚对学院的经验颇有心得,“其实就是要找准学校与政府和企业的利益结合点,号准他们需求的脉,合作才会深入和持久。”曹书记介绍说,结合农业院校服务对象规模小、经营松散、企业化程度低、组织困难等特点,学院积极探索其方方面面的需求,完善和创新了基地示范型、专家大院型、科技包村型、技术服务型、企业带动型等五种产学研合作模式。

  为适应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学院近3年投入3亿多元,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内涵建设,不仅建成了国内一流的水工实训大厅、设施精良的测绘仪器室等一系列先进的实验实训场所,还着力打造出鲜明的办学特色,形成了以国家级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以省级重点专业、院级重点专业建设为支撑的三级专业和课程建设体系,使重点专业建设更加贴近陕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更加突出。

  融合——架起校企合作的立交桥

  陕西彬县是最早与杨凌职业学院展开校县合作的县。“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我们有‘三农’方面的需求,而杨凌职业学院正好瞄准了我们的这个需求,为我们提供技术支持,帮我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彬县副县长燕三全感触颇深。

  县里联合学校在该县小章镇等地建立了农业科学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立了科技服务体系,狠抓农民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普及推广实用技术,先后将“小麦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研究”、“旱地烤烟配套栽培技术推广”等49个旱地农业研究和推广项目集中在该基地实施,还形成了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优果工程、生态农业、设施栽培、旱作农业和山川秀美6个功能协调、各有特色的示范区,极大提升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层次,使农科教结合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新的突破,在陕西被誉为“小章经验”。据统计,小章镇农业总产值由2001年的4292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82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01年的1357元增加到2009年的4448元。

  “校县合作搭台、工学结合切入、五种模式运作、育人服务双赢”,就这样,杨凌职业学院架起了农业高职校企深度融合的立交桥,走出了一条农业高职院校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新路子。2009年,学院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成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目前,受陕西省教育厅的委托,学院又承担起组建“陕西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学校的重任。为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杨凌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的明天会更美好!(记者 李丹)

  专家观点

  培养好人才更有利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怎样才是“有所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明确自己的定位,即办学的第一位是人才培养。关于高等教育的功能,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其实都是围绕人才培养转的,科学研究是为了给人才提供参与科研、培养科研能力的机会,社会服务是为了给人才提供融入社会、了解社会的舞台。而最终,高校完成了人才培养的任务,同时实现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成功正在于此。学院通过着力打造出鲜明的办学特色,形成了以国家级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以省级重点专业、院级重点专业建设为支撑的三级专业和课程建设体系。如果离开了人才培养,所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于推进校企合作,高校应始终坚持自身的办学理念,这才能让校企合作在为学校人才培养服务中达成校企的双赢,而不至于让双方在校企合作中迷失。(熊丙奇)

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编:邵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