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农业院校谈胡锦涛总书记回信感受

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张海翔:探索科技服务“三农”合作新模式

中广教育 2010年05月11日 09:08

农业院校和其他院校的不同之处,就是专家、教授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既要敢于承担国家的重点项目,又要实实在在为农服务,敢于做“顶天立地”的大文章。云南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的省属重点大学,在学习总书记对农科院校和农科学子的殷切希望的同时,既感到备受鼓舞,又感到沉甸甸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使命。

  学校长期以来扎根边疆,始终把服务“三农”作为己任,牢固树立“强农兴国”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农科院校服务“三农”的新思路,探索了中国特色科技服务“三农”之路的校县合作新模式,简称“3+3”校县联合行动,即一个学院与对口县的一个乡镇;一个学院党总支与一个示范村党支部;大学100名教授、博士和100名县级干部进入百个自然村和百家农户,实行定点定人对口帮扶活动。这一行动的现实意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科技服务“三农”之路,创新高校与地方政府双向互动、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产业发展模式,实践探索符合云南农业农村特点的融科研、教育、推广为一体的兴农运行机制,实现科研在生产中完成、人才在实践中成长的目的。

  探索这条道路和模式,我们主要基于三个认识:

  一是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弱质产业,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多元投入机制,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支持和保护农业持续发展。从现实条件来看,云南农业现代化基础薄弱,农业土地经营分散,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农民抗灾防害的能力较弱。要以政府为主导,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多元投入机制,才能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才能坚持不懈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加快农业发展。

  二是农业生产是有生命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产业链条长,决定了农业科技的创新周期长、上下游关联性强,必须加强校县联合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从田园到餐桌有很多环节,链条长,生产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季节性、周期性和风险性特点。因此,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多点研究、多方印证,联动创新、联合攻关。建立校县全面、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3+3”联合行动,符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业科技的发展规律。

  三是农业科技进步必须始终坚持以服务产业发展为方向。农业科技必须提升农业、服务农村、致富农民,支撑发展。不能脱离产业发展谈农业科技,也不能离开农业科技谈产业发展。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和成果转化,归根到底都要为产业发展服务,为发展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服务。只有把全力服务农业农村发展作为农业科技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围绕产业发展搞创新、抓推广,农业科技事业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大的发展潜力和更旺盛的生命力。

  开展“3+3”联合行动,是我们探索农业科技服务于农业产业的新实践,也是对发展农业教育、农业科技的方向和途径的正确选择。学校已经与云南省剑川县和会泽县签订联合行动协议,把农科院校和地方政府以及“三农”紧密结合,实现地方与高校的双向互动,使农科院校师生走出校门、走向田野,在大地上磨砺成长,为发展现代农业作出更大贡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培育新型农民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编:邵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