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关注青海玉树地震

【特别报道】:“孤儿的幸福是我最大的吉祥”

中广教育 2010年04月26日 12:20

——记玉树州孤儿学校校长尼玛仁增

  震后的玉树结古镇,一场暮春的大雪盖住了飞扬的尘土。当阳光冲破乌云,将光芒洒向废墟时,忧伤的结古镇有了一些温暖的气息。

  太阳在藏语里被称为“尼玛”。在藏族人心中,它意味着生命、希望和吉祥。在玉树孤儿学校里,一位名叫尼玛仁增的藏族校长,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将温暖带给200多个无父无母的孩子,让他们原本孤独、消沉的生活充满了五彩的希望。

  2010年4月14日的清晨,对于玉树来说,是一场惊醒美丽黎明的噩梦,是三江源儿女心头一块难愈的伤疤。

  地动山摇的那一刻,玉树州孤儿学校的宿舍、食堂在瞬间轰然坍塌。6名正在吃早餐的学生和两名老师被压在废墟中。逃出来的师生们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徒手挖掘,最终救出了全部被困的学生,两名老师不幸遇难。操场上,已经历过一次与亲生父母生离死别的孩子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哭成一片。

  “尼玛校长!玉树地震了!学校出事了!”

  正在西宁为学校福利院项目的投标奔走的孤儿学校校长尼玛仁增接到电话,立刻觉得五雷轰顶。

  尼玛仁增一生都不会忘记从西宁往回赶时那揪心的十几个小时。这条路上,他已颠簸了十几年,这一次却觉得特别漫长。

  初春的草原依然枯黄一片,巴颜喀拉山上经幡被狂风吹得哗哗作响,每一声都像尖刀剜在尼玛仁增的胸口。

  尼玛仁增还不知道,地震也毁灭了他的家。他家所在的扎西大同村是此次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方,90%的民居垮塌。妻子被木梁砸伤了脸和腿,4岁的女儿脸部受伤。老母亲被困废墟下10小时才被救出。

  然而,回到结古镇,尼玛仁增顾不上去看一眼她们,马上直奔孤儿学校。

  当化为废墟的学校映入他的眼帘时,这位康巴硬汉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酸楚。“这是我们十几年的心血,是我们200多个娃娃的家啊。”

  4月17日,玉树地震发生80个小时后,一面五星红旗在一片废墟前冉冉升起,60多名学生和十几名老师齐唱国歌。师生们站在损毁的教室前,向地震中遇难的各族同胞默哀。他们身后,党旗和救援队的旗帜随风飘扬。玉树孤儿学校在灾区率先复课。

  国旗下,救援物资已经垒成小山,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赠的板房教室已经建好了两间。操场西侧,兰州军区总医院孤儿救治点里,三天没合眼的医生岳红云为孩子们分发着预防呼吸道感染的药品。

  尼玛仁增驻足在传出琅琅书声的教室窗外,穿着一件布满灰尘、皱巴巴的上衣,布满血丝的眼睛藏不住他的疲惫。

  “从地震发生后尼玛校长星夜赶回学校到现在,他几乎没有走出过校门,他要组织老师照顾孩子,要接收新来的孤儿,还要分发物资,接待志愿者和新闻媒体,我们都担心他的身体快垮了。”从山东来的教师志愿者王锦堃心疼地说。

  22日深夜11点,记者再次来到孤儿学校对尼玛仁增进行采访时,他刚刚从会议室帐篷中走出,声音已经沙哑。“我现在身上两部手机,帐篷办公室里一个座机,每天要接上百个电话,来自社会各界,大家都在关注这些孤儿。我们要对得起每个捐赠人,让每一分钱都落实到孩子们身上。”

  位于青藏高原的玉树,自然条件恶劣,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人们健康水平不高,因此很多孩子年纪很小就成了孤儿。地震后,又有9名孤儿来到学校。“每次多来一个孤儿我就难过一次。”尼玛说。

  自1999年孤儿学校成立以来,尼玛仁增便常年四处奔走在为学校筹款的路上,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汽车上度过。十多年来,他把学校当成了一切,直到近40岁才成家。这在习惯早婚的藏族人中实属罕见。

  地震发生后,受伤的妻子和女儿因为伤势严重被医疗队转到西宁治疗,他没有见上一面。震后第六天,他赶到妹妹的帐篷匆匆见了一面老母亲,又马上回到了学校。

  “我很想陪在她老人家身边,也想陪着妻女,可是学校实在是离不开我啊!”

  “虽然我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里多得多,家人从来没有怪过我。他们都明白,我这是在做好事。”尼玛说。

  走出尼玛仁增的办公室,一弯上弦月正挂在空中,无数颗星星点缀着玉树深邃的夜空。学校的操场边,前来帮忙的村民煮着奶茶,火堆边隐隐传来一阵歌声:“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新华社记者 吴光于)

来源:中广教育  责编:邵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