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14日消息 高等教育体系下,高校招生和人才培养始终是热门话题,近年来,随着新高考改革的逐步落地,越来越多的省份加入到了高考改革的行列中来。在2021央广网教育年度峰会举办期间,《新高考背景下的招生录取与培养》的论坛环节深入探讨了这一话题。本次论坛的嘉宾是: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主任白菲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副主任刘日升老师,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副主任张瑞老师,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办副主任徐丽莉老师。

(主办方供图,央广网发)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本次论坛的主持人晓宇,高考改革是全社会非常关注的话题,非常高兴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新高考背景下的招生录取与培养这一话题。新高考改革对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挑战及影响都是深远的,带动了教育观、教师观、课程观、评价观等一系列改革,面对如今多元化的考生需求,多元化的教育评价,请问高校做出了哪些改变,未来还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发力?

中国农业大学白菲老师:新高考改革给高校同样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于我们而言,首先要面向新高考,在招生宣传、招生录取和人才评价模式上做出一些改进和创新。

首先新高考改革是按照专业或者专业组加院校的模式来录取的,考生的关注点更多的从学校转移到了专业,高校在做招生宣传的时候也要做出相应调整。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相关学科在国内外都是非常领先的,但同时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领域,也有一些非常优秀的专业,但知名度可能相对不那么高。在这样的模式下,近几年我们也加强了对于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宣传。

在招生录取方面,我们现在进行的是分类考试。对于高校而言,首先要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客观的规律,科学的制定招生的专业和选考科目,同时也要判定各个省不同选考科目组的有效生源情况,来实现最优的生源质量。当然入学后在培养方案上也要进行调整,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强基计划的实施,对于中国农业大学而言,的确是参与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重要突破。中国农业大学招收全国唯一的一个生物育种强基计划专业。强基计划的录取原则是85%的高考成绩和15%的院校测试成绩。中国农业大学院校测试包括笔试、面试和体质测试,综合素质评价体现在面试环节,同样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这样即涉及到了中学评价,也涉及到高校评价以及高考成绩。这样多维度的组合,实施两年以来,对于科学的选拔人才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未来,我认为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苦练内功,加快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加快人才培养水平。第二需要拓宽招生宣传渠道,提高招生宣传效率。

北京师范大学刘日升老师:很高兴可以参加论坛。谈到新高考改革,从2014年国务院印发《深化招生考试改革实施意见》开始,已经经过几轮的试点,现在大家对于新高考应该有了全新的认识。从高考改革实施以来,还是带来了很多变化,无论是从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还是招生录取。

首先在招生录取的环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公平性和权威性是获得了社会以及广大考生家长高度认可的。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完善招生考试改革,实际有较大难度。首先对于选考科目的改变调整,高校出台了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需相关专业的选考科目设置,结合高中学生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同时也促进解决一些城乡入学差异或入学不均衡的现象。国家推出的高校专项计划,贫困专项计划等等,都有利于提高农村学生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北京师范大学一直以来也在积极落实国家相关的专项计划。同时在学校的第十三次党代会上,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建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之所以在办学定位里提到教师教育领先,因为北京师范大学不单纯是对教师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教师教育要领先,要发挥教师教育的示范引领的作用。我们为中西部地区培养优秀的师资,实施的优师计划、志愿计划等,为中西部地区培养了优质的师资。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北京校区和珠海校区为两翼,这是学校近年整体的发展状况。

在招生录取和人才培养的环节,学校一直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发挥教师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外,学校也通过基础学科拔尖创新计划培养了各类拔尖创新人才,以上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优势和特色。

北京理工大学张瑞老师:新高考是关乎教育的一件大事,也是关乎民生的一件大事。在整个环节中,不仅影响到中学生,还有中学、高校等等。

从中学生的情况来看,可以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发展。比如北京采取“3+3”的改革模式,同学们有20种选择方式。在“3+1+2”的省份当中,同学们有12种选择方式。在这么多选择方式中选择自己最适合、最擅长的科目,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对于中学而言,也有了新的要求,以前中学只有行政班,但现在很多中学都加入了走读班。在中学生中加入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以及对未来进入大学后如何选取未来的专业方向等,这也给中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大学层面,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这样的改革倒逼着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改革。高校要更加注重专业化、内涵化的发展。现在同学们选择报考专业志愿,都是以专业为导向,这都敦促我们进行专业化、内涵化的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高考改革对中学生、中学和高校均有着很深刻的影响。

而北京理工大学,从2014年开始,逐步推进人才培养的改革,比如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到2018年,学校进行了书院制的改革。学生报考北京理工大学,我们给到的优惠政策是100%满足学生专业志愿,这也是在全国首先推出的,近几年得到了广大考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北京外国语大学徐丽莉老师:大家好,非常感谢有机会能够参加论坛,分享一下关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招生的情况。北外诞生于延安时期,有101种语言相关专业,基本上开启了与中国建交的所有国家的官方语言专业。我们还有个slogan叫“More than Language”,我们以全球的语言为依托,但又不仅是语言。学校现有经济管理、国际新闻、外交、法律等学科。同时为了适应新高考发展,我们采取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和中国政法大学联合进行大文科背景下的联合培养,培养既有外语水平,又有专业核心知识的人才。

除此之外学校还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比如我们和中国人民大学正在做的跨校辅修。还有学校内部的辅修,除了英语专业,其他所有的非语言类专业都可以选择辅修语言,同时拿到辅修学位,这是北外的特色之一。

2021年是北外建校80周年,国家领导人在给北外老教授回信中提到北外应该为国家培养“三有人才”,即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学校也在努力培养这样的“三有人才”。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四位老师。的确,选拔人才很重要,不仅仅是考试分数,更多的是综合能力。接下来的话题是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招生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后疫情时代,请各位老师谈一谈如何利用好网络新媒体的优势来扩大高校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学校是通过哪些途径去做的?

中国农业大学白菲老师:在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对于高校而言,线下宣传基本上所有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限制,正好新媒体有着非常明显的特征,比如它的传播方式更新,速度更快,内容形式丰富多样,而且互动性很强,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自我推荐的途径。所以现在高校招生是线上线下并行,以及新老媒体交融的形式,这是高校提高招生宣传效率最常见的做法之一。

我们每年还会做新生调查,这两年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获得中国农大信息的主要途径还是学校的官网和官微,所以我们也加强了这方面的建设。比如学校网站改版的更加现代化,使用起来更方便。同时加强微信的推送,让更多人更全面的了解中国农业大学。另外学校也开设了微信视频号、微信小程序,全方位通过广泛应用在移动端的社交软件和大家建立互动。

在高考报名期间,这两年更多的是采用QQ群、微信群与考生家长进行一对一的互动,这样既缓解了传统方式拨打电话的压力,也极大提高了考生的满意度。

除了学校自身需要做一些努力之外,也必须借助于新媒体的大平台,我们会主动和官方的门户网站、官媒进行合作,通过访谈、直播、投稿等方式来提高招生宣传和招生政策的传播度。学校也做了一系列的招生宣传视频,包括客服讲座,名师化专业,以及校园开放日等等。我们在影响力大的线上平台进行推广宣发,通过这种方式来扩大学校影响力,推广科普现代农业科技知识。

除了这两方面,学校这几年很注意自身的形象升级,我们设计了代言人,做了一些像H5、小视频等一系列现代新形式的内容,来提高学校整体的品牌形象,提高生源质量。

北京师范大学刘日升老师:我来简单的补充几句,这个话题是很好的话题,就像刚才谈到的科技是否带来教育公平一样。新媒体是否能够推动高校的招生宣传,助力高校招生,实际上也是有疑问的。

从我们招生的角度,我们希望新媒体能够助力高校的招生政策宣传,帮助学校进行介绍推广,发挥和扩大学校的影响力等。但实际上我关心的重点在于,新媒体宣传过程中一定要全面、客观、真实、及时。要准确、全面的报道学校的整体情况和相关的招生政策,避免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这样会影响一部分考生家长对招生政策、学校办学、人才培养等相关实质内涵的理解。在这个方面,我们特别希望在主流媒体或官媒的宣传渠道,加强新媒体助力,形成正向的引导。

北京理工大学张瑞老师:刚才两位老师分享的特别好。疫情已经两年了,对于我们来说改变的不仅仅是行为方式,改变更多的是思维方式。以前我们招生宣传可以进到各个中学,面对面和同学们进行交流,但现在条件不允许,在这样的的情况下,我们肯定会借助到新媒体的力量。

从大学本身来讲,新媒体如何提升大学的影响力和品牌。首先大学要有品牌,要有自己一定的影响力,这也给大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大学也在凝练学校的品牌化。现在各个大学对外宣传的一个很重要的窗口,就是自己大学的微信公众号。我们要做好微信公众号,首先了解受众是广大考生和家长,他们想看到什么,我们想让他们看到什么,这是我们需要思索的。所以做好新媒体要有建设和规划,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是大学现在希望和大平台、大媒体进行合作,现在有很多招生宣传的途径,我们更希望让考生和家长看到的是通过官方渠道,提供的更准确更及时的招生信息。

北京外国语大学徐丽莉老师:北外70后校长特别重视新媒体的发展,校长亲自带队,书记亲自参与拍摄宣传片。同时还亲自带队做演讲,形成了“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招生宣传的梯队。我们把学生纳入进来,学生为学校代言,去到自己高中母校进行现场宣讲。

北外虽小,但也涵盖了所有的批次。有保送生,有高水平运动员,有提前批次的综合评价,还有国家高校专项等。为了教育公平,还有少数民族生,南疆计划等,所有的方向基本涵盖。疫情期间通过线上的宣讲,能够尽量达到宣传学校招生理念,招生方法和招生途径的目的。同时为了满足线下同学们对校园的好奇心,我们也拍摄了VR校园,通过虚拟现实,360度全方位展现校园,让学生进行了解,这都是新媒体的应用。

除此之外,大家一定要关注官媒。官方有公众号,有官网,这都是第一手的资料。不要听信各种中介机构,北外没有做任何官方的委托培训,大家一定不要轻信谣言。

主持人:好的,谢谢老师,我们还是要关注高校的公众号和官媒发布的内容,这才是最关键、最真实的。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新生录取后,高校应如何发挥好自身的特点,培养真正助力祖国未来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中国农业大学白菲老师:中国农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我们叫农业大学,学校也是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但是学校除了农学之外,还有工学、理学等7大学科门类,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6个学科获评A+,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六,是综合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所以在人才培养上也是底色鲜明,特色突出。

首先学校以宽口径、厚基础作为培养的指导思想,在本科阶段会淡化专业教育,强化通识教育,非常注重交叉融合,希望能够培养有宽广文化视野,有扎实专业基础,有卓越实践能力和全球适应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所以学校首先建设核心课程体系,包括核心通识课、专业课、研讨课,通过课程给学生带来前沿领先的本科教学,这些课程全部都是由院士一类的顶级专家来授课的。

学校在人才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我成才,我们实行自由宽松的转专业政策,自主开放的选课制度,还有非常完善的学业指导体系,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学其所爱、学其所长,在个性化培养上非常突出。

同时中国农业大学也有人才培养特区,通过长期计划、技术学科2.0实验班等形式,为国家急需人才的领域培养后备力量。简单来说,通过个性化培养、专家引领,科研训练,交叉融合的模式,培养出全面发展、通传平衡、知农爱农的新时代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刘日升老师:结合高考改革和人才培养,各个学校都在结合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发挥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的积淀在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北京师范大学,首先是拓宽基础,因为针对高考综合改革的学生,知识面会更加宽广,但学生专业性又有一定欠缺。我们基本遵循拓宽基础,加强融合,尊重个性,追求卓越的规律。培养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优秀的教师师资,这是最基本的。

北京理工大学张瑞老师:其实人才培养对于高校而言是第一使命、第一要务。北京理工大学传承延安根、军工魂,一直具有红色基因。在北理工,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人才培养来服务的。在北理工,徐特立学院成立了徐特立英才班,那是全国最优秀中学生来到我们大学后进行培养的特区。

英才班最重要的特色是进入大学之后,进行本硕博贯通式的培养。如果想继续读书,我们会为你提供平台,同时也是采用导师制、小班化的培养。另外,我们采取大类培养,在徐特立英才班的同学进入大学后,大一进行一年的通识培养,到大二就可以在北京理工大学任何一个优势的理工科专业任选,这是北理最重要的特点。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成立了“徐班”中的“徐班”,优中选优的未来技术学院。这个学院是第一年招生,而且仅仅招了29位同学。班级突出的特色就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校长来担任院长,同时亲自担任班主任,亲自担任导师授课。未来技术班的同学也是全国各地最优秀最顶尖的精兵强将。除此之外学校还打造了工程科学概论的学科,全部由导师上课,同学们可以直接进入院士团队。

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中,国家领导人指出作为高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一定要承担起培养研究人才主力军的作用。北理工是36所985院校之一,同样施行强基计划,通过数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这四个专业招生,也在徐特立学院进行管理。

最后为响应国家的号召,根据新业态的变化,北京理工大学也成立了很多新工科专业。

北京外国语大学徐丽莉老师:北外主要讲究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北外只要是语言类专业,同学们必须过英语的专业4级和8级,所以对语言要求是非常高的。而且同学们除了本专业以外,还可以选第二外语,如果有能力第三外语、第四外语都可以,这是我们一个特点。北外是铸就共和国外交官的摇篮,目前学校毕业的大使400多名,参赞2000多名,有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就有北外人的身影。

每年有很多毕业生去到外交部和国家各个部委,我们主要培养服务国家战略的人才。北外的校歌唱到,人们需要到那里,我们就到那里。所以在各个岗位,为满足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服务国家战略都有北外人的身影,北外不止语言。

主持人: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与我们一同讨论了在新形式、新变化、新格局下,高校如何为祖国培养人才,提高高校影响力,提升招生效率。再次感谢各位嘉宾。

编辑:果君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