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0日消息(记者 方永磊)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乡村振兴”也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热点话题。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农业大学校长张宪省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只有重视农业领域各类人才的培养,乡村振兴才有底气。

  “农民要富起来,就要靠产业振兴,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所以必须要重视业领域各类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张宪省表示,随着机械化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和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培养的人才也越发丰富多元。“要树立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最大程度地激发乡村振兴的潜力。”

(115年历史的山东农业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农业技术人才。 央广网发 刘观浦 供图)

  “现在各级政府部门都有培训计划,但是比较分散,缺乏统一的平台进行协调。”张宪省认为,针对地方发展需要的专业硕士、公费农科生等高层次人才,要有计划有规划、有配套政策。针对继续教育面向农民的培训内容,除了农业技术,还应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针对村干部、种粮大户、技术农民等不同群体的需求,培训要做到科学合理、精准有效。“而这个工作,必须由政府部门牵头协调。”

  乡村人才振兴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作为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地方农林院校在农业科教服务中一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农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因此地方农业高校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农业人才的主力军。”张宪省建议,在双一流高校建设中,要加大向地方农业高校的支持力度和倾斜政策,不断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科技服务。

  “说到底,向国家‘双一流’迈进,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张宪省表示,农科作为一门“实践出真知”的学科,离不开大量的实践实验,应紧跟时代变化,适时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服务新产业、新业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手机已经成为农民的新农具,无人机也已经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懂农业,还要懂网络、懂高科技。所以,人才培养也要贴近现实,进行调整。”

(张宪省一直主张把科研种进田间地头。央广网发  翟荣惠 供图)

  实际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地方农业院校本质属性使然,也是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布局的必然。据张宪省介绍,多年来,山东农业大学扎根希望田野,开展精准科技教育扶贫,成立“振兴菁英班”,培训了大批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等基层“三农”骨干力量。同时,学校组建了种植、养殖、食品加工、规划等专家服务团队,开展科技攻关,加快成果转化,其中高唐设施蔬菜、莘县鲜切蔬菜、巨野优质麦、单县食用菌、沂源苹果等项目都成为了当地乡村振兴的“法宝”。此外,学校还依托院士、长江学者等专家教授,成立了集科研、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研究院,为地方乡村振兴项目论证、评估分析、规划制定、政策咨询提供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