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婺源4月19日消息(记者王一凡 通讯员吕富来)“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在“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有这样一位退役军人,他在村委会工作20余年,始终牢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深刻道理,从一名村委委员逐步成长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和“基层党建示范点”“人民调解先进村”“平安村”“信用村”等诸多荣誉称号。
  ——他,就是江西省婺源县清华镇清华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戴成得。
  今年47岁的戴成得,他人如其名,是一位“村民拥戴事得成”的模范村支书,多次获评全县优秀共产党员。在他的带领下,探索了乡村振兴的“清华之路”。
  “旅游扶贫”的“清华蓝图”
  清华镇是婺源最初的立县之地,是名副其实的“千年清华”,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彩虹桥、千年老街、岳飞方塘、“长寿古里”洪村、朴园等诸多旅游资源,是婺源北部的旅游重镇。清华村是清华镇的集镇所在地,是“千年清华”的窗口和形象。
  “旅游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作为一名村支书,戴成得深知,“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更多的百姓共享发展红利”。为此,他当起“土专家”,搞好“清华古村”旅游发展规划,做到生态保护与文化挖掘“双促进”、环境整治与设施提升“双达标”,让清华村成为全域旅游示范点。
  “项目资金我们帮忙争取,群众工作你们负责做好,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要留下任何后遗症。”脱贫攻坚过程中,当戴成得把“旅游扶贫”的想法向清华镇主要领导汇报时,得到了镇领导的大力支持。说干就干,戴成得当场签订“军令状”。随后,他带领村两委干部“进村入户”“夜访贫农”,不惜“磨破嘴皮”“抓破脑皮”“踏破脚皮”,终于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做通了全体村民的思想工作。
  “思路一变天地宽。”在戴成得的指挥下,项目建设涉及的100多户村民都积极配合征地拆迁、建房管理、纠纷调解等工作,使得彩虹广场修建、彩虹大道拓宽、景区摊位整治、防洪堤坝建设、滨水景观打造等项目推进“势如破竹”。戴成得还按照景区化的标准,有机注入文化内涵,让各个项目既养眼又养心。如今的清华村“建设精美、管理精细、景观精致”,全年接待游客逾百万人次,直接带动旅游致富300余户,间接受益群体达3000多人。
  作为一名村干部和一个拥有20多年党龄的党员,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过程中,戴成得都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他主动担任驻村扶贫专干,深入农户掌握第一手详实资料,对所有贫困户的情况都做到“了然于胸”,确保了全村脱贫户“两不愁三保障”全部到位。
  “群众工作”的“清华路径”
  “千难万难,做好群众工作就不难。”作为一名村干部,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戴成得,“要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站稳群众立场,真心当好人民公仆,取得了明显成效。
  过去,彩虹桥景区门口的摊位管理无序,一直被人们诟病为“难民营”。为了将“难民营”打造成“彩虹长廊”,戴成得不顾吃“闭门羹”,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并将规划好的摊位效果图拿给摊主“检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将“难民营”涉及到的26个摊位全部整治到位。“我们不占道经营,搬入新建的‘彩虹长廊’后,虽然摊位小了,但是游客多了,收入反而更高了。”谈起戴成得的“苦口婆心”,摊主们都竖起了大拇指,“戴书记想得长远,主动为我们考虑问题,我们都支持他的工作”。
  除了为村民念好“致富经”,戴成得还甘当“铺路石”。
  清华农贸市场往下街的沿河路贯通问题,是清华镇20多年前就纳入了发展规划的,但是由于各种困难一直未能实施,“规划图”搁置了20多年。“人们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虽然镇里的领导班子都换了好几任,但我是清华村人,就要耐着性子、扑下身子,为村民们办点实事。”戴成得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干的。为了让村民们过上美好生活,他主动认领繁杂任务,发扬“5+2”“晴+雨”“白+黑”的奉献和拼搏精神,终于利用3个月的时间,于去年底做通了过去20多年没有做通的群众工作。
  “征用3个村小组200多户村民的20多亩地块,拆迁建筑物8处等,全部和谐推进,没有村民上访。”如今,看到沿河路项目建设“开花结果”,戴成得心里也美滋滋的,“修桥铺路自古就是善事,为群众做善事,再辛苦也值得”。据了解,沿河路新建完工后,不仅方便群众通行,缓解交通压力,保证行人安全,也能拓展彩虹桥景区范围,促进“生态游”,带动沿线农家乐、民宿、集市贸易等产业发展壮大,让全村百姓又多了一条“致富路”。
  2020年7月8日,清华村遭受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面对洪魔袭击,戴成得一方面安置迁移村民,一方面带班应急值守,还划着救生艇打捞村民财物,开展灾情慰问等工作,忙碌得连满身泥泞衣服都无暇更换,发扬军人作风,一直坚持到最后。“虽然多处建筑物被洪水冲垮,但是没有人员伤亡,戴书记‘舍小家顾大家’,是我们的‘守护神’。”戴成得用实际付出,赢得了微信“朋友圈”的连连称赞。
  “培根铸魂”的“清华方案”
  当前,已经步入“十四五”新征程,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戴成得说:“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为此,他通过收集史料、征求意见、专家论证等程序,提炼总结了“传承、厚德、自强、鼎新”的“清华精神”,成为全体村民共同的思想法宝和行为准则。“在戴书记的带领下,清华村建设得这么好,作为清华人,我挺自豪的。”有了“清华精神”,不少清华百姓都道出了这样的真情实感。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为了挖掘乡贤文化、弘扬文明新风,多年前,戴成得就带领村两委干部制作了“乡贤家训·焕然燦然”文化墙,让《清华胡氏条规十则》古为今用,成为村规民约“新口诀”。同时,他们发动全体村民认领“微家训”,自我严格管理,接受社会监督,以“小家”文明构建“大家”风尚。“胡平飞家庭,奉先思孝、处下思恭;胡敏家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走进清华村,一个个“微家训”不仅写满正能量,也成了一道好风景。由于受到乡贤文化和“微家训”的熏陶和教化,清华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一路引吭高歌,“捷报连连”,村委会的荣誉墙上摆满了“累累硕果”。
  为了深化“培根铸魂”,在戴成得的带领下,清华村还搭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平台,开展好“农家书屋”“老年幸福院”“退役军人之家”等各项活动,打造“书香清华”“和合清华”“仁义清华”,让“千年古村”绽放时代光彩。
  如今,在“清华精神”的感召下,全体清华村民一心一意搞建设,齐心协力谋发展,为打造婺北旅游重镇、商贸集镇和产业强镇,推动传统“一叶两酒”(鄣公山茶业、清华婺酒业、婺源人家酒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功夫不负有心人。截至2020年底,清华村实现全村78户贫困户256人全部脱贫摘帽,人均年收入达2万余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逾70万元。作为婺源20个“经济强村”之一,清华村还扎实开展“强村帮弱村”工作,按照“授人以渔”的理念,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