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鄱阳4月15日消息(记者胡斐 通讯员吴蓓)稻田绿油油,秧苗露出头。放眼鄱阳春耕一线,智慧农机、田保姆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江西鄱阳通过大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各乡镇各显神通,不断创新手段扎实抓好粮食生产,推进绿色农业提质增效,进一步巩固该县“江南粮仓”地位。

  从靠“手感”到“遥感”,为农田做CT

  装肥、调试、起飞……在莲湖大桥旁,来自鄱阳沃飞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田保姆”正操控农用无人机飞进农田喷撒种子。

  “无人机喷撒种子特别均匀,省工省时,这一百多亩地,仅用6小时就播完了。”种粮大户王运林竖起了大拇指。

  自主作业、自动避障、自录数据……农业无人机作业不受地形条件限制,补齐了传统农机的 “短板”,在该县被广泛运用于播种、施肥等领域。

  今年,该县在春耕生产中首次运用无人机遥感技术,为农田做“CT”,让农民种田从“靠手感”变成“靠遥感”。

  “无人机遥控显示屏中的绿色区域代表地力好,红色区域提示要多施肥”,鄱阳沃飞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遥感无人机飞一圈,便把地块肥力、杂草分布、病虫害等状况摸得一清二楚,能够帮助开展精准施肥、除虫害等作业,藏粮于技,向科技要效益,极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在位于乐丰镇的江西论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育秧车间里,播种育秧机正在高速运转,已经萌芽的种子被均匀播撒在秧盘上。“过去人工作业,5个工人播秧田,一天只能完成35至45亩,现在采用工厂化育秧后,5个工人平均一天就可以完成2000亩田的育秧任务”,公司负责人兴奋地表示,工厂化育秧配合后续机械化插秧,既节约了人工成本,还可实现每亩增产10%以上。

  从“无标”到“高标”,为农田增强体质

  随着天气转暖,高标准农田建设也迎来了黄金时期。

  “哐当哐当”,日前在该县古县渡镇马赵村,2020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正在进行最后扫尾冲刺——数台挖掘机正分工协作修筑田埂,原先高低不平、形状各异、毫无标准的农田变得规整四方、秩序井然,新开的沟渠笔直平整。

  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像马赵村里这样的高标准农田正在鄱阳的广袤农村快速铺开,进一步巩固了该县“江西粮仓”的地位。截至目前,该县高标准农田建成已累计完成695000亩,已建设成为全省面积规模最大、土地流转面积最大、产业结构调整集中度最高、稻田利用综合效益最高的高标准农田。

  与此同时,该县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深化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严格规范永久基本农田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从事林果业以及挖塘养鱼、非法取土等破坏耕作层的行为,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在今年备耕期间,该县积极组织推进耕地流转,对季节性抛荒和常年抛荒耕地,在保持原承包户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由村集体依法依规协调流转,采取代耕代种、集中流转等形式开展早稻生产……一系列耕地抛荒整治“组合拳”,唤醒了一批原本“沉睡”的土地,有力保障了全县早稻播种面积超114万亩目标的实现。

  从“维持”到“扶持”,为农田增产增收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虽然天气还有点冷,但我们春耕的热情却似火。”开春没多久,鸦鹊湖乡种粮大户万时炎就开始组织工人在自己承包的630亩田地里忙开了,“我仔细读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很期待乡村振兴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我认为我们农民只要把田地种好、把粮仓护好,就能奔小康!”

  2月份以来,该县按照“县领导包乡镇;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党员包农户”工作机制,抓惠农政策宣贯、抓高质量春耕备耕,实施早稻栽插进度一日一上报,对各地早稻种植面积落实和耕地抛荒情况进行专项考核督查,筑牢粮食生产“生命线”。

  去年,该县经受了大疫情、大洪灾双重考验,部分乡镇农田水利设施因灾水毁严重,为了顺利推进春耕生产,今年专门安排2979万元用于重灾区水毁农田修复。

  “去年发大水,村里的田地几乎都被淹没,灌溉渠全都倒了,没想到今年一开春政府就把这些沟渠全修好了,一点不耽误春耕,真是太贴心了!”日前,站在自家早稻田里,鄱阳镇邓家村村民邓国爱由衷地感叹。

  “今年首要任务是保量,我们围绕粮食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全力激发农民种粮热情,确保不荒一分田,保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据该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严格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该县进一步加大早稻生产支持力度,提高早稻种植补贴比重,补贴标准按每亩40元执行;在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中安排中安排20%资金用于补贴早稻生产,对一般乡镇每亩补贴10元,对受灾严重的乡镇每亩补贴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