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鹰潭5月31日消息(记者 王一凡 通讯员吴朋珊、李琼)一场大雨刚歇,湿重的水汽未散,天色还阴沉沉的。雾蒙蒙的群山间,鹰厦铁路蜿蜒向前,几个橙色的身影在铁路边缓缓前行。

记者王一凡 制图

“罗星,你的巡线手机无轨迹,检查一下是电源不足还是频道不对……”鹰潭工务段上清路桥养修工区工长罗星的巡线手机里传出车间生产调度员的声音。

“收到,我马上重启调整。”

“有轨迹了,请注意人身安全。”几秒钟后,调度员回复道。

收起巡线手机,罗星拿起铁铲和同行的工友们继续沿着线路向前巡查。

罗星工作中

近期,赣闽两省多地出现强降雨天气,由于两省山地、丘陵地貌较多,大雨连续冲刷极易造成山体落石、地面塌陷等情况,这给铁路运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罗星他们刚走出三公里左右,天空又开始下雨,豆大的雨滴砸在他们的雨帽上四处溅开,又被山风吹在了脸上,流进了衣领。线路旁,一处避雨的地方都没有。罗星时不时抬起头,眯着眼仔细观察线路两边的山体情况,用铁铲及时清理堆积在线路边上排水沟里的枯枝树叶。“每一处边坡溜坍,每一块危石,每一棵危树倒树,都是我们要发现并消除的安全隐患。”罗星一边用袖子抹掉脸上的雨水一边说。

已有65年历史的鹰厦铁路,沿线设备老旧,防洪压力大。罗星所在的鹰潭路桥工区上清路桥养修工区管辖的路桥设备,属于典型的山区铁路,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沿线防洪工作的重中之重。

罗星和工友对沿线山体情况进行巡查

“每逢汛期,我们就要提前对桥涵隧等设备和沿线山体情况进行巡查。”罗星介绍,落石、溜坍、倒树等安全隐患是威胁铁路运输安全畅通的“头号天敌”,汛期雨量大,此类安全隐患发生的风险高,他们要加密巡查频次,安排人员看守防洪点,确保运输安全。今天,他们还要完成两处防洪点的排查作业。

行至鹰厦线K28公里处,罗星和工友们到达了今天要排查的第一个防洪点。“路滑小心哈。”罗星一边踏上沿山势而上窄窄的检查道,一边向身后的工友叮嘱。他走在队伍最前头,不时挥舞着手中的柴刀,将新长出来的嫩竹和被大雨打落的落叶杂灌清理干净,动作麻利干脆。

罗星和工友排查防洪点

队伍临近山顶时,一块在前期巡查中发现异常的悬空石块映入眼帘。“你看这石头下面的土已经被冲松了,要是雨再大一点,多冲两天,就可能松动,滚到线路上影响行车安全。”

“抓紧时间,把这块石头处理了。”罗星招呼着工友,抡起大锤,朝着危石上的钢钎砸去,大家一同努力,不一会儿,危石就被破成了一块块的小碎石。罗星拿过铁锹在一旁挖了个大坑,把碎石块埋进坑里填平夯实,把隐患彻底地消除后,才带着大伙儿继续向山上攀去。

山里的天气时晴时雨,雨停了,一架小巧的无人机从空中飞过。“从空中看,此处线路右侧山体上方有一处低洼沟谷,雨天汇水容易冲刷线路旁的防护设备,要抓紧通知车间加强对这段设备的检查盯控。”鹰潭工务段路桥科技术人员曹鑫鹏此时正在反复查看着手中操纵板上无人机巡线的航拍视频,在视频画面里,罗星他们的身影只是几个小黄点,隐在山林中,几乎看不见。

记者王一凡 制图

作为鹰潭工务段防洪应急的“黑科技”,无人机已经成为了铁路部门防汛抢险的“秘密武器”。近两年,鹰潭工务段还专门成立了一支“90后”无人机“巡航队”,在防洪防汛工作中,充当起“天眼”的角色,在高空为铁路沿线设备“巡航”“把脉”,节约了不少的人力物力。“我们利用无人机对防洪看守点、隧道边仰坡、高大山体等防洪重点地段进行航拍,建立起一套VR全景图资料库。”曹鑫鹏是“巡航队”的老成员了,他骄傲地说,以前那些需要攀爬半天才能看到的“庐山真面目”,如今只需要盯着屏幕,操作放大,细小的隐患也变得无处遁形。

中午,罗星和工友们终于找到一处可以歇脚的空地,他们摘掉雨帽,解开雨衣,取出干粮,席地而坐,这是他们愉快的小憩时光。

山脚下,一列货物列车驶来,很快消失在群山的转角处,快速且平稳。

编辑:胡斐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