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短纪录片《大国御窑·变化中的景德镇》是由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景德镇市广播电视台、景德镇陶文旅集团、央广网联合摄制的一部全景式系列短纪录片(短视频)。该系列短纪录片共有《龙珠之光》《墙里墙外》《里弄烟火》《里弄拍客》《丝路瓷珍》《造梦场》《邑动空间》《传承者》等约二十集,每集3-5分钟不等。《大国御窑·变化中的景德镇》短纪录片注重人文性、故事性、时代性,透过御窑的风情小切口穿越古今,在年代的陈旧、时代的翻新不断交织中,展开千年风烟的深邃截面。通过一个个小小的人文故事,一个个历史渊源典故,讲述新时代瓷都景德镇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而凸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时代地位。

  陶溪川博物馆,是第一座详细记录有关陶瓷工业遗产的博物馆。就像一条河流,流淌出景德镇一百多年来陶瓷工业发展历程。2017年,落成才两年便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奖”。
  博物馆原址为瓷厂的烧炼车间。窑柴是最古老的燃料,馆里展示了松木与槎柴。景德镇有一千多年的烧柴历史,当地有句话“一里窑五里焦”,说的就是森林破坏严重。
  上世纪60年代开始柴改煤。圆窑包就是当地工业化梦想的开端。
  这种间歇式煤烧倒焰窑,烧成率在80%。原理是经过烟道通风和烟囱吸力的设计,火焰通达窑炉,使坯胎尽可能地均匀受热。馆里仅存完好的两座,代表着当年大大小小倒焰窑133座。
  手工作坊时期的辘轳车,是最早使用的拉坯成型的转盘。
  《天工开物》中写道:“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说的是瓷器经过72道工序。1920年美国记者拍了张景德镇照片。当时美国人很震惊,一个大规模的制瓷城市,竟没有任何工业化的痕迹。
  生产力的进步,是隧道窑24小时不间断生产,就可以成瓷。
  当时景德镇有十六大瓷厂,6.9万个在册职工,博物馆就有它们各式各样的公章。一个瓷厂就像一个小社会,工人福利待遇齐全且优越。许多老物件都显示出他们的幸福,“三转一响”是那时婚姻的标配。还有各种瓷器的标准规格、机械化生产流程、瓷厂管理的日常状态。
  梭式窑是现在使用最多的一种,燃料已进步为煤气和天然气。上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转轨时,各大国营瓷厂陷入困境,几万瓷工纷纷下岗。在这个博物馆,人们可以触摸到陶瓷工业在当地的这段漫长历程。

编辑:熊方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