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红色老区再“造血” 生态古乡焕“新颜”

2018-12-10 16:29:00来源:央广网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系列

  央广网抚州12月8日消息(记者李竟成 见习记者于子敬)就算是冰雪襟怀的初冬,抚州的山乡也别有滋味。徜徉在抚州最南端的广昌县,随处可见纵横交错的河道和品种繁富的莲花,这个有一千三百年历史的“中国白莲之乡”既是红色老区也是扶贫山区,还是抚河的重要发源地。

  倚在白墙黛瓦的新居边,岁月仿佛走得很慢,然而,在驿前镇高虎脑80多岁高龄的邱琴生看来,改革开放四十年是眨眼之间变了天地,之所以感觉日子过得快变化大,是因为在高虎脑的日子越过越顺心,越来越舒坦。

驿前镇高虎脑邱琴生老人所住的新小区(央广网发 于子敬摄)

  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民搭上全面小康的快车,是我党的庄严承诺,也是抚州推进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建设秀美乡村的重要指针。

高虎脑“同心·振兴”示范小区(央广网发 于子敬摄)

  “同心·振兴”示范小区是江西省统一战线的重要工程,是政府补贴与高虎脑村民自筹方式进行的异地集中建房项目。如今,示范小区一期、二期共128套房屋全部分配到户。作为同心工程的受益者,邱琴生2012年搬出低矮昏暗的土坯房,搬进了两层半高的新楼房。从穿粗布吃红薯渣,到粮食蔬菜吃得饱吃得好,开起小车住上洋楼,邱琴生难掩内心的喜悦:“现在全家16口人,四世同堂,我在乡下生活,过得比城里人还舒心自在!”

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央广网发 于子敬摄)

  苏区小镇让红色为老区“造血”。“同心·振兴”示范小区旁是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广场。高虎脑自古就是军事要塞,曾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之一。2012年以来,广昌县抢抓原中央苏区振兴的机遇,对高虎脑苏区小镇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规划,这里的红色遗迹得以保护和修缮。如今,高虎脑纪念碑广场、120亩高虎脑战役旧址、贯桥村史馆等组成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也成为当地红色旅游的名片。

  生态小镇让旧村插上新引擎。驿前镇西南角的姚西村是抚河的发源地。这里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达95%,翠竹环村、溪流飞瀑随处可见。在姚西村,最出名的是白莲、泽泻等特产,是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姚西白莲面积每年在1500亩左右,总产达12万公斤,产值达624万元。姚西泽泻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亩左右,产达15万公斤,总产值达80万元。据姚西村村支书赖上海介绍,“白莲与泽泻轮番种植,每季每亩可获利一万元。村里506户家家有莲,村民开农家乐、网上卖特产,年收入能达到10万元。”

  家家户户种白莲,千亩荷花引客来。2017年12月,“中国莲花景区”成功获评国家级4A级景区,成了名副其实的“莲花第一村”。姚西村趁势而上,为了打破传统莲观赏季节短的瓶颈,引栽百亩台湾九品香水莲,延长了花期,留住了游客。秋冬季节,香水莲绽放依然,可观赏、可泡茶、可入药,逐渐形成了“旅游+经济”产业。朵朵香莲诉说着姚西村的发展故事,四十年的巨变就隐藏在着一池莲水中。

  今年7月2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广昌县脱贫退出。经评估,广昌县综合贫困发生率为0.80%,群众认可度为97.24%,无漏评和错退,符合贫困县退出的要求,正式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

麻岭下秀美生态村(央广网发 于子敬摄)

  沿着抚河的脉络向下游,南城县麻岭下同样是依山傍水、诗情画意的红色故土。《南城县志》曾记载,谢灵运游历麻岭下,留下了“铜陵映碧涧,石蹬泻红泉”的佳句。

  一条溪水从麻姑山深处逶迤而来,流入一片清亮的百亩莲池,河水静静地穿过田边,环绕着村庄,越过石板小桥,淌过苍郁的古巷,向村外流去。坐落于麻源水库下游麻姑山旁的麻岭下,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庄。全村153户、580人,正在向着建设生活宜居乡村的目标,构筑怡人怡心的新农庄。

  活水有源,幸福有根,麻岭下是个宜居生态村。规划之初,麻岭下充分考虑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要求,通过街巷、街景、公园等重要开敞空间及周边建筑的综合整治,统一绿化,统一配套路、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设施,营造卫生洁净、安定和谐的人居环境。2017年,麻岭下进行了最大规模的路面改造,下水管道与城市管网相连,污水和雨水都实现了分流。

麻岭下毛泽东旧居(央广网发 于子敬摄)

  麻岭下是个文化生态村。1932年毛泽东率红一军团部分主力来到麻岭下,住在危家祠堂,解放后危家祠堂被布置为“麻岭下毛主席旧居陈列馆”。如今,这里小桥流水、古巷人家,红色文化与荷塘美色完美结合,几十间破败的民居进行了修缮,青砖红瓦白墙村落遥相呼应。

  麻岭下是个产业生态村。借助南城县在麻岭下建设首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平台的契机,村里将农民手中的土地进行集中流转,实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一带”(百亩荷园观光带)、“一园”(百果园)、“三区”(“红色体验区”、“中药养身区”、“休闲娱乐区”)彰显了麻岭下生态发展的大智慧。

  如今,小小麻岭下不仅开发出五彩稻田、中草药花卉基地、百果农舍、千亩荷塘、中草药种植大棚、有机蔬菜大棚、鱼塘等传统农耕项目,还建设了农博馆、稻梦空间、竹宝动漫园、颐养山居、亲自慢漂、拓展基地等旅游衍生项目。

依山傍水麻岭下(央广网发 于子敬摄)

  村民危建铭将自家15亩田地流转给了专业的农业开发公司,平日里在百果园做工,每天120元,一年有四万元收入。回忆起几十年麻岭下的大变化,危建铭眼神一亮:“过去这里路、电、水都不通,如今改电、修路、污水分离。我在家门口就有事情做,谁还要去外地打工。”现在,麻岭下村民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颜。村里60%劳动力都在百果园做工。村边千亩蔬菜大棚,六百亩水蜜桃、葡萄、仙枣、枇杷等特色水果基地,以及百亩莲池都已渐成规模。村上城里客络绎不绝,年近10万人次。

麻岭下村新农村(央广网发 于子敬摄)

  老区“红”变身生态“绿”,美了环境富了百姓。望山看水忆乡愁,抚州一个个乡村奉献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宝典”和“美丽攻略”。绿水青山间传承着红色基因,荡漾着乡土气息,催生着民俗文化,哺育着一方百姓。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抚州;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扶贫

抚州:红色老区再“造血” 生态古乡焕“新颜”

倚在白墙黛瓦的新居边,岁月仿佛走得很慢,然而,在驿前镇高虎脑80多岁高龄的邱琴生看来,改革开放四十年是眨眼之间变了天地,之所以感觉日子过得快变化大,是因为在高虎脑的日子越过越顺心,越来越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