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交大科技园“萌”动双创梦

2018-02-08 12:30:00来源:央广网江西频道

  央广网南昌2月8日消息(黄晓鹤)2017年申报10个创新创业平台(基地),9个通过认定;在数十所申报首批《江西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高校中总评第二;成为全省通过“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4个科技部“火炬计划”科技创新载体认定的两所高校之一……

  成立不到两年的华东交通大学科技园,正如草木发芽,生机萌动,而这里不仅萌动着飞扬的青春,也萌动着双创的梦想。

  立足校情,擦亮双创“名片”

  2016年3月,该校主动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在原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园(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基础上成立大学科技园。“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校情,整合资源,做出特色,激活创新生态链,打造创业生态圈,擦亮双创‘名片’。”校党委书记万明表示。

  “科技园建设要与时俱进,集聚能量,多引进优质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就业和创业机会,并精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校长罗玉峰说。

  一方面,学校积极“走出去”学习取经,借鉴先进、查缺补漏。仅2017年,便赴深圳文化创意园、武汉光谷、南京理工大学等六地考察学习,调研基地建设、资源优势、政策环境、支撑平台、服务体系等,不断拓宽科技园的建设思路。

  另一方面,立足校情、做出特色,打造师生身边的科技园。按照“集聚中心+孵化基地”建设模式,以逸夫楼主园区为集聚中心,各学院双创中心为孵化基地,辐射校园各处,使师生在教学之余能零距离融入“双创”活动,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

  40家优质企业入驻,服务“心贴心”

  建章立制、美化园区、优化服务、招募企业、优中选优……第四批企业(文创类)已全部入驻。目前园区共有优质企业40家,涵盖轨道交通、智能控制及电气工程、物联网及通信技术、文化创意等9大产业领域。

  “我们的任务就是做好服务,帮助入驻企业更好地实现成果转化,同时为社会培养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家。”该校分管科技园的副校长黄稚龙说。园区不定期举办大学生创业沙龙、入园企业实习生招聘、企业宣传写作技巧等培训活动;成立了创业管理咨询一站式服务中心,为入驻企业提供投融资咨询、创新资金申报指导、市场调研与营销策划等“心贴心”服务;并开发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科技成果宣传推广,科技园还设计并印制了《科技成果AR手册》《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集合手册》数千册。2017年积极组织参加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高规格科技成果展播4次,现场展示园区企业科技成果29项次。

  师生回流创业:理文共荣,萌动梦想

  在系列利好举措推动下,师生回流创业、校友返校合作创业不乏有之。该校电气学院教师王晓明此前便注册了一家致力于轨道交通智能化领域技术交叉与集成的公司,但最终选择在科技园“安窝”。“这里环境条件好,又有优惠政策,还在校内,对在职教师创立小微企业再合适不过。”而今他的2名研究生毕业后放弃高薪,入股加盟;既是合伙人,也是固定员工。“师生情只是基础,共同的理想目标才是创业的未来。稳扎稳打、做大做强,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产品。”

  已拥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江西省新型智库数据中心”等多重“光环”的理学院腾杰工作室,在业界小有名气,每年都有4-6个中型项目递增,但创始人汤鹏志老师不满足于此。借乘“双创”东风,他和团队师生合作成立了公司,走出校门承接项目,进一步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工作室是技术支撑基地,企业是服务社会窗口,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这是我们的初衷。”

  如何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生长?在“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支撑下,此类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科技园里便有这样一家承接农业和建筑业等方面物联网信息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企业。通过园区种子资金的资助,“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导师”、该校信息学院教师黄德昌所带的团队成立了公司,拥有4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每年均有2-3项科研成果实现转化。

  平面设计、摄影写真、微电影宣传片制作……这是该校毕业生蒋健创办的影视传媒公司主营业务。刚开始决定创业时,家人很反对。经过团队两年来的磨合打拼,加上科技园给予的平台支持,公司已与省工商联、江西高速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传媒业务项目往来。“客户的认可、自身的热爱,不断激励着我们逐梦前行。”

  理文共荣,萌动梦想。据了解,目前园区企业拥有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百余项,已转化成果30余项,多家企业年产值超过百万元,受益师生、校友近千人。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华东交大科技园“萌”动双创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