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彭泽1月6日消息(记者邓玉玲 通讯员袁昕 李亮)每当黎明到来,在江西彭泽县黄岭乡,古县塔的第一抹光亮让人感觉到幸福。但谁能想到,这无声的历史交织出的繁华,是因为有一个人总在“黎明出发”,辛苦付出只为“守护历史”。

彭泽黄岭旧县塔(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承载了千年彭蠡文化的彭泽黄岭旧县塔,是镶嵌在浩瀚历史中的一颗绿色明珠。该县塔位于该县黄岭乡黄岭村,始建于唐朝长寿年间(692年),塔本身是砖土结构,塔体呈6面棱锥形状,共有7层。塔高大约高27.7米,底层边长3.73米,塔底中放置了八角浮雕力士神像石,现已成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了彭泽县的一大标志性建筑。然而,这里还有一位老人,一直在默默守护着,她被百姓亲切地称为“守塔人”。这位守塔人名叫汪菊枝。三十多年来她守护着历史,也帮助更多彭泽人寻回他们的根。

汪菊枝正在擦拭碑牌(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从年少时起,这座古县塔就与守塔人结下不解之缘,也在她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小时候,父亲常给我们讲古塔的历史故事,我还在这里读过10年书。”在汪菊枝的印象中,古县塔不仅是憧憬的所在,更是童年最深刻的回忆。从童蒙求学的幼儿到英姿勃发的少年,守塔人在这里渡过了翰墨飘香的时光。

  “那时候,不少孩子都在放学后搬个小椅子,在这里读书、识字,很是热闹。”汪菊枝回忆。可惜的是,后来,县塔一度荒废,杂草丛生,昔日辉煌早已不见踪影。“每次见到县塔这样,大家都很心痛。于是我和家人每年拿着自制的登高梯,来这里清除杂草。”后来,省、县于1990年开始,先后拨款五万五千元使这一古建得到及时修复,村里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文化结合起来,开展各类文娱活动,将古县塔和不远的狄公祠打造成当地的文化活动中心,丰富了基层的公共文化。

汪菊枝正在清扫(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这座古塔经历过多次炮火,在日军攻陷黄岭时,曾炮击此塔,但是它始终屹立不倒。”抚摸着塔身的纹理,守塔人汪菊枝为市民讲述着它的历史。经过修缮的古县塔吸引了不少市民来到这里参观。

  “县塔修好了,更加需要人来看着。”旧县塔修好后,汪菊枝并没有因此“退休”,而是成为一名义务讲解员。每次有游客到来,她总是兴致勃勃、绘声绘色介绍县塔的历史和传奇故事。在她看来,旧县塔的重新修缮后还是需要一些人气,才能长久的存在人民心中。

  除了义务讲解之外,守塔人还继续坚持义务清扫,“拿上扫帚,这一扫就是30年,我现在做的事,只是完成了父辈的嘱托,我也会继续教育我的下一代。”汪菊枝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一种文化能薪火相传,靠的是一代代人接连奋斗。

  如今凝望着历经千年的旧县塔,一种厚重苍茫的感觉扑面而来,仿佛在诉说着它曾经的繁华和沧桑。在塔前不远的位置,还有一座清朝乾隆年间建的“仙人桥”,以前,前去古塔的人,一定要走“仙人桥”才行。而守塔人汪菊枝的坚守正是在搭在千年古县塔和人们心中一座“仙人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