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分宜10月21日消息(记者邓玉玲 通讯员张雅静 严梨生)江西省分宜县分宜镇大台村茅棚下位于分宜县城北环西路的北侧,因江口水库移民搬迁时搭了几个茅棚而得名,颇有年代感。据村里的老人回忆,那是1962年的夏天,从分宜老街上搬来定居在这,扎根在这片曾经除了茅草就是白泥地的“无人区”。

  如今,走过半个多世纪的茅棚下村庄,已是另一番模样。走进村庄,眼前呈现的是干净整洁的柏油路面,造型别致的路灯,一排排红墙蓝瓦相间的别墅、洋房,健身广场,篮球场。目之所及处处皆是和谐与安详,流露在百姓眼角眉梢的是满满的幸福和愉悦。

  生活环境在变,村民的身份也一直在变。这些年,从清一色的农民到半工半农,再到“农转非”,村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美满。

  “建村之初,为了生存,村民在地里垦荒,种上水稻、大豆等作物,但由于土地贫瘠,水源匮乏,粮食产量偏低。在60、70年代的时候,全村经济来源以农业种植为主,经济收入低,生活困难。从九十年代至今,大台村因地制宜,根据村民的意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种植果树和蔬菜等作物。从浙江金华引进蜜桔新品种,家家户户种植喜获丰收,村民增收有了保障。后来,随着城市发展建设,村民的土地越来越少,村里则引导村民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的原则,鼓励村民充分发挥绝佳的地理优势在县城经商,由开始的几人发展到近百人。有的做小贩生意,有的开百货店,有的经营洗车行,生意越做越大,村民的收入远远高于周边地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今年84岁的老人谢长圣哈哈大笑地说。

  “我在商城做鲜鱼生意有15个年头,开始每天提一个竹篮子,辛苦一天可卖出几十斤,现在不同了,开了两个批发店,每天出售活鱼2000斤左右,人又轻松,赚得也多。日子过得真爽!”村民夏二华脸上露出甜蜜地笑脸。

  “我们村‘两委’干部特别有战斗力,尤其是近几年来村书记带领大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多次申报扶贫移民项目。去年投入移民项目资金近一百万元,实施‘美丽家园’项目工程建设,拆‘三房’、建‘三园’,在路肩和公共场地全部贴上吸水砖,水泥路全部‘白改黑’,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60盏,建成了一个标准化的篮球场。今年又投入资金上千万元进行棚户区项目改造工程,新建楼房192套,看着一排排拔地而起的高楼,心里是满满的幸福感。”村小组长袁爱军高兴地说。

  “以前我们住的都是低矮房子,现在全村人都住进了高楼!”村民肖丁香指着身后的连排高楼笑得合不拢嘴。

  据悉,分宜镇的水库移民村不止这一个,虽不及茅棚下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也都实实在在的“改头换面”,村民们也都过上了好日子。从茅棚到高楼、从荒芜之地到美丽家园的锐变,不仅是大台村奔小康的缩影,更是分宜镇落实移民工程,奋力发展乡村振兴、力促村庄面貌大变样的写照。分宜镇找准发力点,从移民工程入手,稳扎稳打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取得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