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全南:树垇村的华丽蝶变

2020-09-05 11:2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全南9月5日消息(记者王一凡 通讯员张美霞)酒香四溢惹人醉,田园叶绿连成片。9月初,汽车行驶在全南县金龙镇树垇村畅通整洁的水泥马路上,两旁是错落雅致的小楼房,一个生机盎然、村容整洁的村庄尽现眼前。谁能想像,四年前的树垇村还是一个集体经济“挂零”的省级贫困村。

  自从省城来了个“女书记”,树垇村的“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活”起来了,齐心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多元创收,搭建特色产业链,消费扶贫有了新渠道。2019年底,树垇村实现整村脱贫。

  省城来了“女书记 ”

  “瘦小的身材,黝黑的皮肤,一身朴素的工装,说话做事很是干练利落,”树垇村党支部书记缪昌龙回忆见到这个“第一书记”徐臻时的场景。说起树垇村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缪昌龙认为,省城来的“女书记”立了大功。

“第一书记”徐臻在田间地头跟村民交谈(央广网发 通讯员 摄)

  今年44岁的徐臻是国家电投集团江西电力有限公司驻金龙镇树垇村的扶贫第一书记。

  2018年10月17日,恰逢国家扶贫日,是她来到树垇村的第一天。刚到树垇村,为尽快熟悉村里的情况,徐臻投入到抓班子、带队伍工作中,不到半个月时间,全面掌握了全村31户91人的贫困情况,建立了4大本驻村工作队工作台账,涵盖班子建设、环境整治、产业发展、贫困户走访等内容。经过实地走访和认真调研,徐臻了解到,树垇村有65%以上因病因残致贫率,同时还面临县城规划区内贫困村民无法通过土地发展产业的难题。

  “要想破解树垇村的致富难题,首先就要壮大村集体经济。”徐臻坚定的说道。

  精心谋划之后,徐臻和镇村干部确立了多元化的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思路。先是在公司的帮扶下,以“飞地模式”投资65万元用于增坊花卉基地和全南汽车修配城项目建设,当年就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6万以上;又从治理空壳合作社入手,凝聚党支部力量,通过党支部领办“和禾农副产品合作社”,销售村里的米烧酒、黑花生、黄花菜、红心薯等产品,村支书担任社员,鼓足村干部干劲,每年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以上;借助县里的光伏扶贫和公益林项目,给村里增收2万多。

  之后,徐臻又整合公司的扶贫资金和政府配套资金,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安居扶贫、修桥筑路、水库除险、农田水利、村庄整治等,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

  “我们村集体收入去年就有20万左右,村里有病、致残的贫困村民年底有了分红,还能用于合作社的管理和村里环境卫生整治开支,徐书记给村里带来了大变化。”村支书缪昌龙竖起大拇指说,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在脱贫攻坚战中的战斗力激发出来了,树垇村党支部去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米烧品牌“和禾酒”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最令徐臻骄傲的是,一手扶持了贫困户林国全的酿酒品牌。

  跟随徐臻,来到了林国全家的家庭酿酒作坊,先闻到阵阵酒香,尔后才看到“和禾合酒坊”的大招牌。在宽敞明亮的新建酒坊里,林国全的妻子曹春满正在清洗糯米,酒坊里是现代化的酿酒设备:发酵区、加工区、成品区三分离的水池,墙上的营业执照与健康证格外醒目,里间整整齐齐的摆放着十几口大酒缸。

林国全的妻子曹春满正在查看酒色(央广网发 通讯员 摄)

  “以前我也是在家里酿造米烧酒,烧酒的产量不多,也卖不到什么价,现在我的米烧不仅在周边口碑很好,还卖到南昌、广东等地。”曹春满一边说着,打开了她家的账本,告诉记者,她去年的米烧酒收入达到了2万多元 。据了解,一瓶500ml的和禾酒市场售价达78元。

  过去,林国全家的米烧酒小打小闹,虽给他带来了一定的收入,致富却难。为了帮助林国全更好的打开米烧酒销路,徐臻没少花心思。先是将酒样送至赣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进行质检,并得到了官方认证;接着帮忙申请注册“和禾酒”商标,聘请专业摄影团队与广告创意公司为酒坊设计多款商标及外包装。现代化的酿酒设备提升了和禾酒的产量,年产量从不足1吨增长到2吨以上,林国全家的年收入也翻了4倍,一家的内生脱贫动力水涨船高,“输血”帮扶变成了“造血”致富,“家庭式”地参与到米烧酒的产业链中去。曾春满还对记者说,近了年关,小酒坊更是忙得不可开交,3个孩子寒假都是在家帮忙打包装的。

  今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本想趁着年关大卖的米烧酒销路受阻,为减少林国全的损失,徐臻积极谋求产品销路,先是借助公司的三级单位,用消费扶贫政策采购帮销;又在省级电视、网络平台上,化身“网红”直播带货;还在省第三届扶贫产品对接展示会暨消费扶贫月活动启动会上,当起了“和禾酒”的代言人,上千斤米烧酒当天就销售一空,还接下近10万元的订单。徐臻用行动打通战“疫”和扶贫的“隔离带”,守住了林国全家的致富路。

  据统计,疫情期间仅和禾酒销售了578瓶,累计销售额达45000多元。

  多点开花路拓宽

  落日余晖里,村民还在扶贫产业基地忙碌,“领种人”刘汉杰正在基地给红心薯浇水。“到了农时,我会带着其他村民一起干,村里按月给我发工资。干一天,他们可以领到100元,家里的农活也不耽误。”刘汉杰停下来美滋滋地说。

  眼前近20亩绿色田园,是树垇村突破人少地少的客观制约因素,在荒地上“蹚出”的产业基地。

  2018年底,徐臻提出开拓荒地种植土特产,村里积极响应,仅仅两个月,给村集体平整出近20亩的土地。紧接着,她又邀请了赣州农校、华中农大的教授,给荒地做田间管理,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土地效率。

  村里有土地了,采取“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开始了黑花生、黄花菜、红心薯的种植,统一收购、溢价销售,稳固的利益连接机制,给贫困村民吃下了定心丸。规范化、品牌化、商品化的生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徐臻借助公司这个大平台,把农产品供到了江西公司各级单位食堂、超市,树垇村的农产品有了身价也有了销路。以黑花生为例,一盒2斤装黑花生礼盒售价为50元。

  采访当中,徐臻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在地里收回的黑花生,趁天气晴好晾晒完,就接到了第一笔订单,今天下午就得加急打包一箱黑花生,快递到南昌去。基地里的农产品到了收获的时候,村里的扶贫干部最是忙碌,接收订单、打包、分拣、发货……源源不断的订单,实现了树垇村的农产品同消费者的“互联互通”,产销对接的扶贫模式已然形成。

村干部和村民一起打包黑花生(央广网发 通讯员 摄) 

  产销一体的消费模式成了树垇村促进扶贫产业健康发展、巩固脱贫成效的重要途径,农产品“种养加供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贫困村民有了致富“良方”,过上了好日子。据悉,扶贫基地共吸纳了贫困村民24人,每人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编辑: 胡斐
关键词: 全南;脱贫攻坚;扶贫干部;

江西全南:树垇村的华丽蝶变

酒香四溢惹人醉,田园叶绿连成片。9月初,汽车行驶在全南县金龙镇树垇村畅通整洁的水泥马路上,两旁是错落雅致的小楼房,一个生机盎然、村容整洁的村庄尽现眼前。谁能想像,四年前的树垇村还是一个集体经济“挂零”的省级贫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