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已改旧时波——江西余江周村行则记

2020-07-22 17:2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余江7月22日消息(记者邓玉玲 通讯员陈建红)走进距鹰潭市区10余公里的中童镇鸭塘周村,村口300亩有余的风水塘水天一色,一排排民房枕水而居,红砖黛瓦檐角飞翘,呈一派典型的赣北风情。据史料记载,周村先人于宋代在此隐居,看中水塘周围土地肥饶,由此傍冈岭、就水塘而居,繁衍生息至今。因为水塘形状似一只水鸭,故名鸭塘;村子建在鸭塘边上,村因塘名,故名鸭塘周家。风口塘边的千年古樟一树成林,以其广博与敦厚,默默庇佑着村民的每一个晨耕暮种。

  打开史书,有一页属于周村的底蕴自豪地流淌:余江拥有“江西省眼镜产业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等称号,早已是文明全国的“眼镜之乡”。而余江眼镜行业的祖师爷就是从周村走出。两百多年前的嘉庆六年,浙江湖州小伙赵赫磊偶然路过周村,邂逅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周村姑娘。就是这惊鸿一瞥,给周村留下一道传奇重彩。赵赫磊成为了周村女婿,与姑娘长相厮守。道光十四年,赵赫磊挑着一个专用的眼镜箱子,带着一批鹰潭眼镜人在鸭塘创立了中国最早的眼镜行业组织----眼镜帮会,就是现代眼镜商会的前身。从此一发不可收,鸭塘人,中童人,余江人,一副担子满天飞,走遍广东走辽西,余江眼镜名满天下。

  沧海桑田中,周村繁衍至3500多人口,也曾遭遇发展困境。随着时光的更迭,屋檐挡不住沧桑,老巷道透不过阳光,由于产业结构单一,人口增长快,村庄规划无序,村里多年人坟共居,村道狭窄泥泞,空心房多,与新农村形成强烈反差。

  村振兴的风,唤醒了一度唤醒了一度滞后的周村。古村如何实现振兴,焕发勃勃生机?周村给出了一份出彩的答卷。

  党建引领 塑造清风正气

  拨开历史的风尘,周村正以积极奋斗的姿态迎接新发展。2015年起,宅改拆除了周村大片猪牛栏和危旧房,也基本拆除了滞后的村容村貌。

  2019年8月起,借着余江区全面开展乡村治理及移风易俗的东风,在上级领导下,村里党员干部率先行动从自身做起,经过生态修复,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观。紧接着,村里高标准打造500平方米村办公场所,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完善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治中心、扶贫办、多媒体活动室、远程教育站点等10个功能场所硬件设施建设。全省仅有四座科普广场,其中一座就正在周村开建。

  “党建强,才有人心聚、产业旺、乡村兴。”村党支部书记周唐生说,若要乡村经济和社会文明枝繁叶茂,党建引领始终是主心骨。在村“两委”的努力下,通过整合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建筑修缮、污水管网、游步道、停车场、植绿等基础项目实施,为再次起飞打下基础。

  乡者,魂牵梦萦之故土;贤者,建功立德,荣耀乡里人也。一批乡贤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乡贤许海顺在外经商多年,事业有成。他不当董事长回村当村主任,成为村民的领头雁;周兵忠的家人常住鹰潭市区,他们将自家一栋装修豪华设施齐备的4层楼房及花园,无偿提供给村集体使用。乡贤的热枕,让村民深切感受到守望相助的暖意。

  产业发展 打造就业龙头

  “艾叶翻翻白,榴花叠叠红,”这个宋诗中脍炙人口的情景即将在周村呈现。周村丰美的水草、优越的方位、淳朴民风吸引了外乡投资商,一位浙江商人流转周村土地,准备遍植艾草,提高周村经济。

  南昌来的熊先生准备种养结合,聘请当地员工,租用闲置的旱地种植高梁、甜玉米、苜蓿草、甜象草等牧草,再养殖一种南方唯一能养的绵羊品种(湖羊),种养结合,以期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熊先生说得很动情,“周村所有的乡亲不是亲友胜似亲友!真心话!”产业有特色,乡亲很支持,周村正是因为得逢其时,才如此的芬芳浓郁。

  面对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尤为重要。鸭塘村素有养鸭习俗,现在村里有蛋鸭养殖大户及散户,日产鸭蛋近3000枚。过去以零售散卖为主,销售成效并不乐观。如何让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加速发展,做大做强,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村两委干部审时度势,2020年4月,鸭塘村委会主任许海顺带领8名村民成立了鸭塘村鸭蛋销售团队。

  为将鸭塘鸭蛋的名片推出去,销售团队还专门制作了有地方特色的包装,创建“鸭塘”牌鸭蛋。鸭塘村传统养殖业抱团发展,销售团队与养殖户签订收购协议,甄选优质鸭蛋,进行统一销售。养殖户吃了“定心丸”,有了主心骨。

  鸭蛋的清洗、包装这些简单工序,需要有人打理。为解决本村残疾贫困户就业难题,销售团队专门聘请贫困户做事,清洗鸭蛋1毛钱一个,让残疾户在家门口就能创收。周小春是鸭塘村一名贫困户,腿脚不好使,工作很难找,他开心地说:“现在村委会有了这个事情做,工作时间自由,我可以赚些家用钱,真的很高兴!”

  短短两月,鸭塘村已销售2000余箱“鸭塘”牌鸭蛋,实现利润1.4万余元。预计2020年底可实现鸭蛋销售额260万左右,实现利润32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4万元。鸭蛋不再滞销,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增收,实现多方共赢。这种可学习可复制的模式也正在其他地方推广。

  留住乡愁 激活农旅融合

  北有红旗渠,南有白塔渠。周村后的红雨渡槽全长1600米,以离地面12米的高度如长龙雄跨于沃野之上。它1977年10月动工,1978年冬完成,改善了灌溉条件,让五千亩提灌农田变成自流灌溉。作为白塔渠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座宏伟的建筑带着鲜明的人文特色,唤起人们的时代记忆。

  村中几处明清时期的古宅,更是曾经历史的见证。一处在周村偏西,就是赵赫磊的旧居,明末建造,前有门楼,红麻石门框,门楣上有三个户头,窗棂户板雕刻极显精湛,显示房屋主人的显赫身份;户头之上是红麻石横额,几处横额上刻有“岡陵毓秀”、“敬迓天庥”等字样,耕读传家,古风犹存。一处古宅在村东,清朝建造,并排两幢,廊柱的半撑雕刻十分精美。

  “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周村最大的特色。”周唐生说。在新农村建设中,对于这几处古建筑,村“两委”和村民达成一致,始终坚持“以旧修旧”“修旧如旧”的理念。后期建设中,村里将对承载村庄历史的古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采用就地选材、就地取材、以旧修旧的方式,让其充分保留原貌。村中的小石磨、原来村民农耕生活留下的坛坛罐罐、花花草草都会成为造景的重要元素,成为承载“乡愁记忆”的美妙风景。

  老屋是祖辈留下来的,新路是后人闯出来的。走在周村今天平坦的村道上,只见古树参天,亭台楼榭,溪水潺潺。一幅幅精致的墙绘,两旁随风颔首的鲜花,让人心旷神怡。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魅力文化乡村正在脱颖而出。抚今追昔,勇于闯荡、敢于吃苦、乐于创业的基因深深根植在这座村庄,村前的哗哗清水不改旧时波,仿佛深情诉说着古今往事……

编辑: 胡斐
关键词: 余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春风已改旧时波——江西余江周村行则记

走进距鹰潭市区10余公里的中童镇鸭塘周村,村口300亩有余的风水塘水天一色,一排排民房枕水而居,红砖黛瓦檐角飞翘,呈一派典型的赣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