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古村新风扬

2018-08-22 16:58:00来源:央广网江西频道

  ——全国文明村钱塘村剪影

  央广网遂川8月22日消息(通讯员李书哲 刘祖刚 尹华生)“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踏足钱塘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深深迷醉这方美景之中。公元961年,为避辽人之乱,随高宗南渡至庐陵,再辗转枚江一带。三百多年后,浙江钱塘王氏“其昌公”也率族人迁居此地。他们把故乡的名字延续了下来,称为“钱塘村”。

  江南景致,都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婀娜秀美。枚江的钱塘没有江,却有无数缀满浮萍的水塘,静卧在浓荫之下,村民们乐享这份静逸、安宁。

  白天去地里干活不用锁门,机动车钥匙忘了拔几天还在,这种穿越版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就真真切切发生在遂川县钱塘村。

  文明的种子能发芽

  钱塘村素来崇文尚德,重视家教,民风纯良,人才辈出,历史上出过状元、知州、校尉。据王氏族谱记载,明朝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卸梓归田”的“命读公”建起了钱塘村的宗祠。

  族谱又记载,王氏第77代淑英公在京城应天府(今南京)经商。有年饥荒,饿殍遍野,他和朝廷监察史薛瑄商议良久,决定开自家的仓赈灾放粮,救济国民。其后,家族连续四代在朝中任职,曾官至大学士、南京仓太史。

  年长的村民回忆,村委会搬迁时,一幅书写着”天朝宰相府 瀛洲学士家”的对联不慎遗失, 让大家备感惋惜。

  建国以来,钱塘村文风很盛,村民们笔耕不辍。耄耋老人、退休民办老师王仁慎,多年来坚持写诗,是小有名气的乡土文人,目前在搜罗诗作,准备结集出版;复旦大学学子王光栋,现为华东交大教授,经常发表论文、出版教材;后起之秀、90后郭淦平已是时下炙手可热的网络写手,中文在线旗下17K小说网签约作家,江西省作协会员,著有当红网络小说《校花的贴身保镖》等,总创作字数已达千万……

  在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制度后,好学的读书郎奋发向上,力求考取自己憧憬的学府。今年的高考,钱塘村考取了三个一本院校, 五个二本院校。70%以上的的本科升学率,让叔伯、爷爷辈们端起碗喝酒的时候,笑容漾满了皱纹。

  2006年中央文明办捐赠给村里的图书和电视机,就放置在祠堂里的“亲民社区”。当年,为了给村民特别是爱看书的孩子们管好图书,在家务农、年近古稀的王仁惆主动请缨,义务整理借阅,开关电视。每天,总是早早地打开门,开始打扫卫生、整理桌椅。为村民和孩子们登记借阅,播放教育碟片。偶尔闲下来,自己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直到天黑才锁门回家。三年里,村委会也只是象征性补贴两块钱一天,直到“亲民社区”改成医疗室,图书全部搬迁至新村委会,王老才恋恋不舍停手。

  快乐的村庄把歌唱

  “钱塘是个好地方,空气新鲜人舒畅。家家新房琉璃瓦,户户歌声传外亮。城乡差别不分离,粗茶淡饭飘外香。”这首大段唱出赞颂家乡的歌谣,就由村女子文艺队的罗运招作词。

  2006年,村里组建起了一支全乡(枚江于2016年改镇)最早的文艺队。每年村里有考上大学的、参军入伍的,都由女子文艺队欢送。

  文艺队的前身,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文艺之风盛行。村里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凑在了一起,烧砖卖柴筹集经费,置办起演出器具。吹拉弹唱,有模有样,也经常参加各县组织的交流演出。

  这几年,钱塘村委会对文艺队很是支持,帮助解决了音响等设备,定期出资邀请老年大学的老师来指导,推出新节目,垫付了排练场地的电费。每次要外出比赛时,村里总会贴心地安排好车辆和食宿。

  落霞与孤鹜齐飞,就是排练的时间。文艺队这二十多个人,每天都会准时参与排练。奶奶辈村民刘正香爱跳舞,每次,老公王度就背着小孙子来看,大家早已见怪不怪了。音乐声、笑声、出来散步和围观观众的掌声……每次总是热热闹闹。“自从跳舞之后,身材保持苗条,精神状态更好了!”张义香笑着说。

  不知从何时起,大伙就有个共识,只要文艺队有事儿,那就是大家的事儿。

  2016年,文艺队编排的新剧目较多,不同剧目需要不同服装,一时资金短缺。听闻后,家住四组,开了间医疗室的乡村医生肖春香马上找到张义香,捐了3500元作为女子文艺队的购置演出服费用 。

  这里的爱心人人夸

  其实,在钱塘村大姑娘小媳妇眼里,这个23年前嫁到钱塘村的媳妇肖春香,还做了件很多好事,大家都对她刮目相看,竖起大拇指。

  1991年,肖春香嫁到钱塘。一天,她正在家休息。突然,门外人声鼎沸,热心肠的她赶紧走出房门,原来,四岁小女孩郭群失足跌进了水塘,已经有热心的村民跳下去救了上来。但见郭群已脸色发紫,一息尚存,众人不懂急救,茫然不知所措。

  身为乡村医生的肖春香赶紧让村民们腾出一小块空地,全然不顾四五个月的身孕,掂着隆起的肚子,俯下身去,立即给小女孩做起了人工呼吸。

  一场村民的爱心接力,让小女孩活了下来。采访中,村支书王和平笑着告诉我们,时光飞逝,郭群今年都快要结婚了。

  窗外,恰巧有位背着药箱的中年女子经过。“这就是肖春香吧?”笔者好奇问道。

  “是啊,她特别有爱心,行动不便的病人,都会主动上门,晚上一两点出诊是常有的事!”村主任王克绿接过话茬。

  深聊才发现,救死扶伤、守望相助对钱塘村民来说深入骨髓。

  自从2003年赣粤高速遂川连接线开通后,傍村而过的钱塘村刹那间变得便利起来。但车流量大,交通事故也多。2009年一天,一男子骑自行车在东江村和钱塘村交界的村口横穿马路,被小汽车撞倒。几分钟后,满头是血爬了起来,村民们见状,有的立即拨打了报警和医院的急救电话,有的赶紧去找乡村医生帮助止血。

  村干部说,只要是类似的事故,发现一起,村民们都会想办法报警和抢救。过后即使事主主动提出酬劳,村民们也会一致婉拒。

  挺起胸膛当自强

  勤劳、勇敢、诚信、本分,像血液一般,流淌在钱塘人的血管里。

  七十年代末分田到户后,村里实行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的大潮,让之前传统保守的大伙一时找不到北。作为一名女性,彭春娥敢闯敢试,1985年, 她在家里养了五六十头能繁母猪,还送儿子去学兽医。随后,她引导群众发展生产,复制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儿子学成后帮养殖农户们给生猪治病。同年,彭春娥当选为县政协委员,之后还评上了江西省劳动模范,一时间名声鹊起,十里八乡都过来观摩学习。

  四组的刘头香结婚不久,老公王克梓不幸罹患强直性脊柱严,不能动弹。两个孩子年纪尚小,家里的重担都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刘头香不甘屈服,开小卖部、贩卖粮食……这个自立自强的女人愣是闯出了路子,已经有了自家的粮食加工厂,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参军退伍回来的儿子现在也在厂里帮衬。

  八十年代就开始经营种子化肥的王克枋,开车把货送到每家每户,不通车的地方,就用老式的“永久”自行车给人送过去。遇到无劳力的空巢老人,他还受人之托,帮着田里施肥,几十来年从未间断。

  18岁做建筑学徒,22岁自己带徒弟。凭着脑子活络手艺好,王和平搞起了承包。最忙的时候,手下有四五十个大小工,承包额在几百上千万。在当地,老百姓建房一般要到年底才能结清账款,有的分好几年。 九十年代初期最困难的时候,赊账有二十几万之巨。可王和平宁愿自己顶,也绝不拖欠,每项工程结束,就给工人发完工资。大伙体恤,也愿意跟着他干,一起咬牙坚持,生意也越来越好。

  1989年,头脑活络的村民王克淼帮别人收购生猪,市价2.05-2.10元/斤,总价近1.9万元。没想到货贩卖到了广东韶关,货款却被骗了。家中四个孩子都在读书,大儿子刚考上复旦大学,小儿子读高二,两个女儿初中在读,成绩都很优异,王克淼欲哭无泪。

  为了还债,诚实守信的王克淼决定变卖家产,按比例偿还,曾经的小康之家,一下子空空如也。两个女儿哭了一宿,踏上了辍学务工的路。

  无奈,王克淼干起了杀猪的营生,每天还要煎米果卖。催债的人见着他,拿肉或者米果抵帐,他也和和气气地让别人拿。有次除夕夜,甚至把家里的电视机也给搬走了。“再难也要把钱还上,做人就要讲信用!”当时,欠了本村和隔壁下湖村30多户的钱,仍是花了整整五年才还清。

  美好的生活常含笑

  在钱塘村,大大咧咧的人摩托车、电动车不上锁,几天后还在的的事比比皆是。夏夜为了凉爽,也经常敞开大门睡觉,倒几乎听过谁家丢过东西。

  一次,某村民们有部摩托车在村委会旁的三家塘放了好几天,大家帮忙推到了院子里。十天后,见无人认领,村委会只好报警,通过牌照才终于寻回了失主。

  在钱塘,尊老爱幼的格外受人尊重。年近70岁的罗冬秀,2014年中风导致全身瘫痪。儿子长年累月在外地跑货运,儿媳每天给她擦身整理,喂饭喂药,无微不至。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照顾了整整四年,婆媳俩得感情还是非常融洽,成了大家效仿的榜样。

  对待自己的财产,钱塘村人也很大度。打造社区时,涉及到的村民们自愿拆除低矮房子和菜园地。贫困户老人王仁沅,就主动拆除了40多平方的祖屋。当时7元/平方米的补偿价格也只是象征性,村委会动员后,村民主动表示不要补偿,很快拆除了土坯房。

  众人拾柴火焰高,2006-2007年,三纵三横的村组硬化全面铺开。从三米拓宽到六米,环村公路4个公里,需拆除老房子100多间,200多户几乎家家涉及。可涉及到的责任田都是村民们无偿提供。

  拆除面积最大的是王怀绪家,房屋面积85平方米。他曾提出,以后如有合适的稍微补偿点。此后数年,村里一直没有合适的土地调剂,他也从未提及。

  2007年,村民郭小燕的丈夫车祸不幸去世,,当时两个子女尚小,家里住房出现险情,在村里和亲友的帮助下,建起了砖混新房,也欠下了6万多元的债务。为及早偿还,踏上了打工的路。

  经过几年打拼,2014年,她不仅还清欠款,还对房子进行了简易装修,孩子学习非常努力,今年高考还考上了江西理工大学。这段励志故事,一直让村民竞相模仿的。

  新农村建设早,得益于钱塘村极强的凝聚力,这里是当年全市三个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的其中之一。

  2017年7月,钱塘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正是钱塘村的文明之风,让老人们心情愉悦,安享天年。这里,花甲之年的老人有200多名,古稀之年的老人有60多名,耄耋之年的老人有22名。随处可见下棋的、遛狗的、闲聊的老人,脸上总是挂着满足的笑意。

  结束探访离开时,已近黄昏,晚霞映红了满天,在三家塘驻足良久,忽觉一抹亮色中,钱塘人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映衬的格外夺目。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遂川;全国文明村;钱塘古村

钱塘古村新风扬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踏足钱塘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深深迷醉这方美景之中。公元961年,为避辽人之乱,随高宗南渡至庐陵,再辗转枚江一带。三百多年后,浙江钱塘王氏“其昌公”也率族人迁居此地。他们把故乡的名字延续了下来,称为“钱塘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