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世界遗产:把秀美山川留给后人

2018-07-13 09:45:00来源:江西日报

庐山植物园红叶。 (省旅发委供图)

  央广网江西频道7月13日消息 7月的庐山,盛夏如春,风景如画。这个魅力无穷的江西第一个世界遗产,游客络绎不绝。从庐山申遗算起,江西的“申遗之路”已走了近30年。与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相伴,拥有深厚文化积淀和秀美自然风光的江西,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对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不断加深着认识和理解,加大着保护与传承的力度。

  对于江西来说,1996年12月6日,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这一天,在第2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庐山入列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实现了江西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庐山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更被誉为“人文圣山”。联合国专家在庐山成功申遗时这样评价:“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景观。”

  庐山申遗早在1991年就开始酝酿。1992年,省建设厅向建设部呈报庐山申遗请示。199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庐山被确定为我国申报自然与文化遗产单位。当年,九江成立了庐山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

  为迎接专家组的检查,庐山开始了大范围的整治活动。丁新权到省旅发委任职副主任之前,是江西省世界自然遗产和风景名胜区管理中心主任,参与了我省大部分申遗工作。他告诉记者,上世纪80至90年代,庐山曾经历两次建设高潮,各类建筑“包裹”了庐山。申遗开始后,在各部门的支持下,大拆迁顺利展开。然而由于离专家考察的日子太近,一些工作只能超常规进行。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庐山一座酒厂的拆迁:仅用20多天时间,1.4万平方米的酒厂就变成了一块绿意盎然的林地。

  大力整治,换来了庐山面貌一新。丁新权说:“当人们看到申遗后所发生的变化时,就会发现申遗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荣誉。”1996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德·席尔瓦考察庐山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为了全人类的未来,要保护文化和自然,我们非常喜欢这个地方。”

  对于庐山而言,2016年5月12日,又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一座新城市——庐山市在人们的期待中“诞生”。

  庐山市成立后,下辖10个乡镇,庐山山体的所有景区实现统一管理,“山上山下”“山南山北”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从根本上解决了庐山多头管理、资源分散、乱象丛生等问题,释放发展新动能。按照“保护、利用、发展”的工作思路,庐山市全力构建“环庐山、大庐山、泛庐山”旅游经济圈。

  庐山申遗成功为江西开了一个好头。20多年的时间里,江西已4次问鼎这一荣誉。

  2008年7月8日,在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入列世界遗产名录;

  2010年8月2日,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省龙虎山和龟峰作为“中国丹霞”联合申遗项目入列世界遗产名录;

  2017年7月9日,在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武夷山边界调整项目获得审议通过,铅山武夷山成功入列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国第五个、我省首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

  四次申遗的成功,我省积累了丰富经验。江西自然风光秀美,人文底蕴深厚,进入国家预备名录的还有鄱阳湖湿地、高岭—瑶里、武功山、井冈山等。未来,江西的世界遗产名单会更丰富。

  这些既是喜人的成绩、亮眼的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省旅发委主任欧阳泉华表示,江西旅游发展将坚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把保护良好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奉献给世界,把环境优良的秀美山川留给后人。

  申遗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江西财经大学江西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国新表示,20多年的申遗历程,不仅让世界深入了解江西的山川风物、历史文脉,也让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铅山县委书记周金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申遗的目的不是开发,而是更好的保护,铅山将把武夷山遗产地保护好、管理好放在首位。

  本报记者龚艳平 实习生胡勇涛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庐山;世界遗产;江西

江西世界遗产:把秀美山川留给后人

7月的庐山,盛夏如春,风景如画。这个魅力无穷的江西第一个世界遗产,游客络绎不绝。从庐山申遗算起,江西的“申遗之路”已走了近30年。与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相伴,拥有深厚文化积淀和秀美自然风光的江西,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对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不断加深着认识和理解,加大着保护与传承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