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创业 蔬菜大棚里长出“金饽饽”

2018-09-29 16:42:00来源:央广网江西频道

  央广网弋阳9月29日消息(通讯员林雪兰)在秋初凉爽的轻风里,笔者随着陈冬林来到他位于弋阳县弋江镇蔬菜江家村的蔬菜大棚里,放眼看去,一片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陈冬林掀开上面的盖子,为我们展示无土栽培的技术,只见浸泡在营养液中的蔬菜根须十分茂盛,他高兴地说,“是无土栽培给了我创业的信心”。

  今年44岁的陈冬林是土生土长的弋阳人,家住弋江镇东街,从小家庭贫困,上面还有3个哥哥,全家靠在运输公司上班的爸爸养活,经常入不敷出,需要借钱来维持生计。兄弟几个都没有读什么书,陈冬林上初中的时候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当了3年的班长,当年他已经考上了高中,却因为家里实在供不起而辍学,去了连胜自行车厂做了临时工,2005年下岗后,陈冬林和妻子去了浙江打工。

  机缘巧合下陈冬林接触到了无土栽培技术,他当即觉得这种技术很新鲜,有发展前途,加上女儿马上要读高中了,陈冬林就萌生了学会无土栽培技术回家创业的想法。说干就干,陈冬林立即辞去工作,自费到山东寿光参加了半个月的培训。为了彻底掌握此项技术,在别的学员都回去的时候,陈冬林却留下来打工,他跟着当地人学习,拿出当年读书的劲认真钻研,每天呆在蔬菜基地里长达九个小时。六个月后,带着满满的自信和一身的本领,陈冬林回到了家乡弋阳。

  2017年5月,陈冬林开始了回乡创业之路。土地成了陈冬林创业的第一道门槛,幸好他有个同学是蔬菜江家村的,这个村因种蔬菜而闻名,陈冬林便从同学手中租种了一亩两分地。陈冬林的无土栽培尝试之旅是孤独的,没有人教,就买来大量的书籍,从书上找答案,设备没有用过,就看着说明书一遍遍尝试。搭建蔬菜大棚、购买设施并安装、育苗、种植这些全都是陈冬林一个人做的,包括大棚都是他根据场地设计建造的,他还采买了各种先进的设备:自动水泵、育苗温控器、电热育苗床、自动降温设施等。无土栽培营养液非常重要,市面上营养液需要50-60元每吨,为了节省成本,陈冬林埋头钻研,根据书上的配方自己调试,经过了无数次失败后他调配的营养液成本只要14-15元每吨。

  提到创业期间遇到的最大的挫折,陈冬林坦言是资金问题。去年为了建蔬菜大棚,陈冬林已经投入了10万元,不仅花光了多年打工的积蓄,还借遍了亲戚朋友。“我最愧疚的是我老婆,这两年我不光没有给过她一分钱家用,还不停地从家里拿钱出去,全家老小的生活都靠她在本地的服装厂打工来维持,没有她的全力支持,就没有我现在的蔬菜大棚。”

  提起无土栽培的优点,陈冬林头头是道。无土栽培对土地的要求低,无法耕种的荒地最为合适,大大降低了租地的成本,同时因为没有连作障碍,可以循环利用,土地使用率高,加上采用了物理加化学双重防治,病虫害较少,种出来的都是无公害蔬菜,且蔬菜产量高,以生菜为例,经过25天的无土育苗,种植40天后即可收割,单颗产量可达到200克。除去种植和收割需要时间较多,平时管理时间每天只要1-2个小时。陈冬林在大棚里种了白菜、空心菜、黄瓜、茄子、辣椒等20多个品种的蔬菜,在试种阶段,通过实验每种蔬菜的产量和销量,从而决定今后种植的主打品种。经过一年的实验,陈冬林盘算了一下,种植2亩地除去成本,一年能有8、9万的收益,比在外面打工收入高多了。

  看到了无土栽培的希望,陈冬林今年信心倍增地准备扩种,5月份他又租了2亩荒地,搭建了3个大棚,目前大棚框架已经完成,开始搭建内部设施。随着陈冬林技术的娴熟,他在无土栽培学员圈里也小有名气,很多来自南京、长沙、萍乡的学员慕名来到弋阳跟陈冬林学技术,他都热情地倾囊相授。对于未来的规划,陈冬林说:“等我的无土栽培步入正轨,我想通过注册合作社把周边的贫困户吸纳进来,带着他们一起脱贫致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回乡创业的路上,无土栽培为陈冬林添上了干事创业的引擎,吃苦耐劳和勤奋好学成为他不断前进的车轮,只有初中学历的他,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闯劲,在蔬菜大棚里种出了“金饽饽”,走上了勤劳致富的康庄大道。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弋阳;蔬菜;创业

回乡创业 蔬菜大棚里长出“金饽饽”

在秋初凉爽的轻风里,笔者随着陈冬林来到他位于弋阳县弋江镇蔬菜江家村的蔬菜大棚里,放眼看去,一片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