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遂川7月14日消息(记者邓玉玲 通讯员黄良海 李书哲)“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每当唱起这首歌,江西省遂川县巾石乡银村的梁国英总会泪眼婆娑。

  一条弯弯曲曲,坡度陡峭的山路,翻越夹水子、上山田、下湾、西坑坳,行进20多公里才能到达巾石乡街上,再到县城还得20多公里,这条路,6年里,租房陪读的梁国英带着两个娃不知道走了多少回,吃够了接送孩子读书的苦,便是做梦也想迁居到镇上。

  家里的干打垒房子还是公公那辈留下来的,一家四口挤在促狭的两室一厅,裂缝几乎可以塞进拳头,漏风漏雨。邻居早就住上了钢筋水泥平房,自己一穷二白,谈何容易?要是能易地搬迁,离学校近,孩子上学轻松,自己也能进厂上班,多好呀!可想到家里的境况,梁国英心里冰凉。

  十几年前,梁国英嫁给了邹春生。丈夫身无一技之长,不善与人交往,从未出过远门。平时,不是躺在床上玩手机,就是喝酒打牌,还动不动闹得家里鸡犬不宁。

  其实,一家子在2013年就识别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乡、村两级和帮扶干部上门做工作,帮助他们搭上精准扶贫的列车。邹春生竟然不以为意:“穷了半辈子,习惯了。”

  世上真的有敷不上墙的稀泥么?村民们说起这对夫妇,要不沉默摇头,要么撂下狠话:“他们能脱贫致富,除非河里的黄岩石头能煮汤。”

  帮扶干部没有气馁。可第一次上门聊了不到几句,邹春生很快沉默,明显不耐烦,催着人走。

  第二次上门,铁将军把门。

  第三次上门,望见帮扶干部的身影,邹春生居然提前关门,来个“关门大吉,置之不理”。

  ……

  咋办?不能落下一个贫困户,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是国家政策,也是帮扶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邹春生老婆不是姓梁么?亲不亲,自家人。”乡里的扶贫站站长梁芳平提着水果再次登门,论起了亲戚。春风吹绿池水,温情暖乎人心。邹春生夫妻俩脸上泛出难以见到的笑意。

  2017年,一家子被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人均2万元,再加上亲戚帮衬,邹春生和梁国英挑砖挑沙挑水泥浆,精打细算、埋头苦干几个月,在离中学不远的迁居点建起了红砖钢筋小平房。

  喜事连连,次年脱贫摘帽。同样的日子仿佛不一样了,看着大门上红彤彤的乔迁对联,梁国英舒心大笑,笑得爽朗洪亮。邹春生的腰杆子也挺直了,一改寡言寡语,逢人就热情招呼。

  上课的钟声响在耳边,孩子一溜烟就到了学校。出嫁前,梁国英就是制衣工,在流水线上做事多年,她进了圩镇上的制衣厂工作,每月能拿到4千多元收入不说,下班还不耽误做家务和照管孩子。丈夫邹春生去了浙江芸海洁具有限公司,还当上了管理人员。

  银村漫山遍野的春笋冒出尖尖头。受疫情影响厂里暂时放假的日子里,瘦小的梁国英扛着锄头上山,挑着百斤鲜笋下山,一天下来又换到三四张百元大钞。

  未来有了奔头,生活有了甜头。梁国英打小喜欢唱歌跳舞。安好了家,心情好了,不禁蠢蠢欲动。碎步、摆手、扭腰,夜晚的文化广场上多了一个灵动的身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