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管闲事”的“老杨”

2019-03-26 11:1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遂川3月26日消息(通讯员黄涛、袁燕、刘祖刚)“老杨”不姓杨,姓袁,在遂川县城这个小地方却名气不小,很多人知道他是个“爱管闲事”的人!

今年45岁的袁癸杨,是珠田乡南村村党支部书记,也是“老杨工作室”牵头人、负责人,这间工作室在当地也颇有知名度。从事人民调解和群众思想工作23年来,“老杨”和团队成功调解大小各类矛盾纠纷1000余起,年均几十起。紧张忙碌,马不停蹄,是常态,群众带着怨气来,带着满意走,也是常态。

  “我把群众感情永远放在第一位”

“他对外人比对我们好!”“老杨”的妻儿曾经一度对他很不理解,儿子高考时本想让他多开导安慰,却总是没时间;妻子遇到力气活需要搭把手,也经常指望不上,时间久了,家人难免发牢骚,误解他。每当这时,“老杨”总是“辩解”:“那不是外人,是群众!”。的确,他从不把群众当外人,每次找到他,总会扔下手头的一切扭头就走。

人民调解是跟老百姓打交道,从干上这一行开始,“老杨”就立下了24字诀:快速到场,调稳情绪,多方倾听,深入交流,解决问题,事后访谈。在办公室,经常是这样:他人还没入坐,群众就一顿诉说,电话一个接一个,全是要求前去调解的。找的人都说,“老杨”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感受到了尊严和温暖,是信得过的人。

工作室成员黄建香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坑口村有个“懒汉”老郭,因为多年前一桩官司输了,便“破罐子破摔”,不去找事做了,婚也离了。“老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常找上门,讲法律、讲道理,消除思想疙瘩,还帮着把房子进行了高标准维修,又介绍就业。现在,老郭精神抖擞,也不“懒”了,在村里兼职普法志愿者,还与妻子复了婚。逢人就说:“是老杨让我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老杨”还牵头调处了不少重大纠纷,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化干戈为玉帛,做到大小事不出村。多年来,他成功调处了张某施工时脑溢血死亡事故,郭某甲蓄水池意外溺水身亡事故,郭某乙与胡某山场权属纠纷……为群众争取各种经济赔偿达到上百万,也为辖区内企业正常运行保驾护航。

  “为群众办好事需要思考和琢磨”

“老杨”认为:某个群众可能一辈子就找村干部办一件事,办好了,可能一辈子记党和政府的好;办砸了,必然心存芥蒂。办好每件事,都需要花认真思考和琢磨。

20年来,“老杨”习惯通过记笔记思考工作、梳理事情,先后“琢磨”出10余本、100多万字的笔记,总结了30多种群众工作法。在工作室,可看到书柜里满满一层的笔记本,每本都标注了时间和序号。“这其中,既有对自身修养的感悟,也有对工作的思考,还有对解决具体矛盾纠纷的总结。”比如,处理婆媳矛盾,他觉得要“坚持尊老爱幼、合分结合”的调解原则;对宅基地纠纷,则“多听长者回忆、依据查询原始佐证”的处理方法屡试不爽;对于村民利益纠纷,“乡里乡亲,不求百分,各自相让”的处置原则得心应手,对于事故纠纷,秉承“弱者为上,长远为计,合理范围”……

一次,叔伯兄弟为宅基地纠纷来找“老杨”调解。了解情况后,他并没有当即处理,而是找了当时的生产队长、德高望重的前辈,再到县档案馆复印佐证材料,前期准备做足后,才找了哥俩调解。由于准备充分,再加上以诚相待,纠纷在各自退让后顺利解决。

  “我能解决问题,你需要的人”

有次,“老杨”到县城处理一个上访件。对方问“老杨”:“你的职务和级别能处理好吗?”“老杨”无视对方的蔑视,直面回答:“不要小看职务,关键我是能帮助你解决问题的人,是你需要的人!”

老杨喜欢这么一句话:能够为群众解决好困难,才是快乐的!

在笔记本里,“躺着”这样一段话:“20多年来,我一直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长期为上访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也让我处于一种愉快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中。每当解决一个问题,让双方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我就觉得很欣慰,有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有人问“老杨”,你每天接触社会矛盾、社会问题这些“负能量”的东西,怎么能一直保持昂扬向上的心态?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杨”这样回答:“群众需要干部带头做好人,我就要带好这个头!”

群众需要贴心人,老杨就将心比心对群众,为民办事不掺假;群众需要解决实际问题,他就创新工作方法,提高调解效率……

“老杨工作室”连续多年被评为综治先进单位,所在的南村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老杨树立了榜样,要把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珠田乡司法所长钟隆举说。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遂川;基层调解员

“爱管闲事”的“老杨”

今年45岁的袁癸杨,是珠田乡南村村党支部书记,也是“老杨工作室”牵头人、负责人,这间工作室在当地也颇有知名度。从事人民调解和群众思想工作23年来,“老杨”和团队成功调解大小各类矛盾纠纷1000余起,年均几十起。紧张忙碌,马不停蹄,是常态,群众带着怨气来,带着满意走,也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