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易槐希的故事

2017-08-01 08:50:00来源:央广网江西频道

  央广网瑞昌8月1日消息(林梦萍) 青葱岁月里,他瞒着家人报名参军;战火纷飞时,他响应号召冲上前线;枪林弹雨中,他不惧生死勇往直前。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说起朝鲜战场上的经历,仍是激情飞扬。他就是抗美援朝老兵易槐希。7月14日,记者来到易老所在的村里,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

  瞒着当兵

  在瑞昌市范镇八都村村部,我们见到了87岁的易槐希老人,身体瘦弱的他正靠着长椅坐着。这位不起眼的老人,曾是一位身经百战的战士。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那场被毛主席称为“唇亡齿寒”的战争中,中国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响应号召,奔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

  时年19岁的易槐希,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当时我是瞒着家里报的名,一直到出发前家里人都还不知道。”易槐希笑着说,临走前,母亲说什么也不让他去,但倔强的他还是踏上了北上之路。当时,镇上还有另外22位年轻人也报了名。

  1950年冬日的一天,易槐希和同伴们坐上了开往辽宁的火车。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坐的都是拉煤的火车,一路上到饭点时就有人喊他们去吃饭,坐了好几个昼夜才到。“这孩子胆大,我中!”回想起当时40军118师(353团)师长的话,老人仍骄傲不已。就这样,他在步枪连里当了1名通讯兵。

  烽火岁月

  到部队后,战士们天天训练。那时条件艰苦,天黑了还要把树木当靶子练习。“打仗时心里就没想可以活着回来。”老人平静地说,部队开往朝鲜前,我们都回头望了望祖国,觉得很心安。那时候没人会‘欠’家,决心打了胜仗就回。

  “有一次,为了攻占一个小山头,我们与敌人酣战几个小时,一颗子弹朝这儿打过来……”老人摸着头告诉记者,当时子弹冲着额头飞过来,以为自己肯定牺牲了,没想到死神只是跟他开了个玩笑。同乡的战友吴作银就没这么走运,子弹打伤了大脑,一直迷迷糊糊。

  老人记忆中,第二场重要战斗发生在1951年,部队来到一个叫李县的地方。当时,接到的命令是向前方挺进,战争一直持续了7天。他撩起裤腿,指着右边小腿上一块圆形的伤疤告诉记者,这就是那场战斗留下的“勋功章”——老人的小腿被子弹打穿,留下了一生的伤痛。

  战争结束,他们凯旋而归,只是归来时还多了一枚枚刻在身躯里的“勋功章”。

  居功不傲

  “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战争胜利后,易槐希的身份也发生了转变,开始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揣着连长写的“学习模范”介绍信,老人回到八都乡任了2年乡长。后来因组织需要,他又赶往樟树修飞机场并任连长,带领120名民工日夜奋战赶工期。这期间,老人先后做过供销社采购员、上门裁缝、村长以及民工连长等工作。

  “在朝鲜战场上的日子虽然辛苦,但对我的一生影响深远。”易槐希脸上洋溢着无尽的自豪感。他说,多年来,他一直叮嘱子孙后代要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无数革命先辈的无私付出。”

  1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老人思路一直很清晰,对当年打仗的事记忆犹新,甚至连“遗书”的事也记得一清二楚。原来,1953年,战争愈发激烈,每次战斗全连上下都会写“遗书”,写完了从连部往上送。老人写下了2封“遗书”,告诉家人:“打了胜仗就回家;但若战死,也不必伤心;为国捐躯,无怨无悔。”简单真挚的话语,道出了战争年代战士们的最高追求。

  是啊,我们的战士,人民的子弟兵,心中只有国家需要,从来没有自己。为了祖国的安宁,为了人民的幸福,他们甘愿付出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我们向易槐希和他的战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编辑: 李竟成
关键词:

老兵易槐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