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政《寻梦法兰西》笔记

2019-03-17 08:30:00来源:央广网

 文/胡啸

陈政《寻梦法兰西》封面

陈政《寻梦法兰西》目录

 

  我不知道这位美学家为何在人生拥有了自己最多自由的阶段,选择夏天这个火热的季节踏上法兰西的浪漫土地,我只能说夏有乔木,雅望殿堂。

陈政在北京飞往巴黎的班机上

  也许,他是选择一种炎热,去温润我以为的他的人生风骨因太多的风霜而渐渐风凉的前额,再一次去探望他一生为之追寻的艺术殿堂,以便让他的美学母亲不至于因太过冰寒的赤子之心而黯然神伤……

陈政在奥塞博物馆前

  然而他毕竟是一位学海巨子,一旦入洋,当然酣畅。无论溯洄从之,还是溯游从之,他那荷动鱼散般的感觉便真的汪洋恣肆了。

  要知道,大人此去,是维舟赛纳河,日暮会情人也。

奥塞博物馆内

陈政在奥塞博物馆内

 

  一个人如果能别处即此处、他乡是故乡,那得要何等的胸襟与能量?

  法兰西是浪漫的,那么文化学者的魅力又岂止是浪漫而己?

陈政夫妇在里尔的莫迪里阿尼回顾展

  从古典主义样式的严谨细腻到凡尔赛艺术的荣光华丽,从大革命血火中盛行的浪漫主义到印象主义的新颖探索,从哥特式到洛可可建筑风格,从卢浮宫到凡尔赛宫,在文艺复兴的大旗下天才辈出的绘画、雕塑,还有风格迥异的建筑,在陈政放眼四海、尽情释放的笔端,法国文化字字都独立于欧洲艺术风潮的浪尖潮头,读之更有如扑进他的心海,辽阔、深遂而才情汹涌。  

  然而字里行间流露着极其浓郁的对吾国吾民的深沉依恋与希冀,说着别处,却时时比照着此处,伏地千里,一咏三叹,一字一句久久相望……

  陈政爱国爱乡之深,语境里这种稍纵即逝却触手可及的温存建言只有深知他的人才能高山流水。

  我眼前,魏征、海瑞、贾谊、袁可立等一系列忠臣良将一闪而过……

陈政夫妇和曼克夫妇(左起:周蔚霞、亚尼克、亚克、陈政)

  我唯独不乐意如此博学的文笔与才情为何不挥霍一番法兰西美食,要知道中世纪奢华的宫廷宴席造就世界三大美食王国之一的地位,法式大餐一直是西方餐饮的代表。对复合味调料的独特追求,对食材搭配的严苛选择,法式大厨秉承着“发现一道新菜要比发现一颗行星给人类造福更大”的宗旨,带给了世人最美好的味蕾享受。更不用说法国葡萄酒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赐予天使的礼物”当之无愧。

  对我这个吃货来说这未免太残酷了,应该众筹一批红包让这样的美学家去吃遍法兰西的。

  然而志不在此,风仪峭古,磊落有襟。

白明作品在赛努齐博物馆展出

  我们的文化学者带着思想家的使命:从孟德斯鸠到卢梭,他以“自由,平等,博爱”的优雅叩遍阿尔卑斯山下的每一扇门扉。且兼具文学家的梦想:从伏尔泰到雨果,从巴尔扎克到罗曼罗兰,文字大师璀璨如星,他长篙慢溯在这条傲绝西方文学史的卢瓦尔星河。

  这个可爱的人:无论身处埃菲尔铁塔之下,还是徜徉卢浮宫的艺术长廊之间,亦或是矗立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花海之上,再或者在南法瞭望地中海沿岸,他的带有中国风味儿江西口音的法式大典的浪漫暖风,吹薰着每一位文章游人的每一个细胞,其思古今幽深奇谲、其空中外纵横腾挪、其时千年溪山行旅。文,闻之心醉。史,见之忘俗。哲,望之折腰。

  大有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之势。

  “世界这么大,为什么是法国?”

  《寻梦法兰西》的魅力就在于此:尚未合卷,便已神思。

  这才是第一章。这座江西人为之骄傲的国家级美学博物馆,谦虚地装满了整个法兰西艺术,轻松地条分缕析,让他们原汁原味,光芒万丈,波澜壮阔,以丰盈家境。

普瓦捷市中心

普瓦捷图书馆

法国音乐节期间的普瓦捷音乐会。

 

  周末我很忙。忙于生活与艺术。

  今天陈政先生进城了。

  他先到法国的门房-里尔城登了个记。

  然后被法国人迎进了客厅:普瓦捷。

  这里有生活、文明、战争、科技......

  重要的是有人类的理想生存方式:静静的远方、跃动的诗.....

  我在陈政的中外思想的比较中陷入沉思。

  我忽然想起义门陈巨子的一句诗: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他是陈寅恪,与陈政先后同出一门。

陈政夫妇与谢阁兰基金会成员在巴黎

 

  巴黎有一座法国人罗丹的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嘴唇咬着拳头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努力把那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

普瓦捷末来影视城

  离星空最近的人,必处稀薄与寒凉。

  那么,你上不上?

  冷兵器时代,旗手最易中箭。

  那么,你举不举?

  底下、后面,是一群叫做人类的芸芸众生。

  书读多了,就容易这样披靡地问。

  有人说你想多了。

  有人说我需要那高高的灯塔。

  1990年,当台湾的音乐人张培仁,第一次到北京的时候,看到崔健蒙着双眼唱起那首《一块红布》的时候,他抱着柱子失声大哭,在全民的精神生活极其匮乏的九十年代,突然看到有年轻人,干这样的理想主义的事情,他突然有点感动。而此后的十年,也被成为中国摇滚的黄金十年。

  下午,有书便无法午睡。

  陈政已经直奔法兰西的后花园、地球上的蓝色池塘:拉罗谢尔。

拉罗谢尔港口

  陈政是一种最先出水的人。

  他这次从法兰西的水面冒出头来,深吸一口气,告诉水面下拼命的故乡南昌或更多城市:"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他在法国客厅普瓦捷留下的话:

  只有停下来,才能看得见。

  深以为然。

舍农索城堡 

 

  我夜坐听风,

  昼眠听雨。

  悟得月如何缺,

  天如何老。

洛桑吕特理镇

  中国儒家为个体更多提供的是一套积极入世、治世之术,出世不过是其入世受阻后设计的一条解脱之路。而道家则为个体提供了一套出世、解脱,即人的安心置身之道。

  这样,读书人就有了看似截然不同,实则相互补充的两条价值实现之路。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优先的正当性;出世,「以道事君,不可则止」,「邦无道」卷而怀之,也是具有正当性。

  那么,西方人会不会有"釆菊东篱下"的日子?

  西方有归隐吗?

  英国的彼得·梅尔,现隐居在法国普罗旺斯。

  法国人卢梭就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归隐倡导者。

  作为启蒙时期的“反启蒙者”,卢梭认为文明世界有太多的物质欲望,而自然是纯净简朴的,是善和美的家园,因而提倡远离所谓的文明社会, 回归自然。

  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不只引发出法国新一代许多作家,而且直接影响了德国的“狂飚突进”运动。19世纪欧洲年轻一代作家进一步把卢梭开辟的新倾向发展为汹涌澎湃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约翰·厄普代克在《瓦尔登湖》的序言中称“梭罗是一个隐居的圣人”。

  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多的生涯。瓦尔登湖不仅是棱罗生活的场所,也是他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故乡。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探索和寻求真理。“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心灵深处的呼声。

  《瓦尔登湖》由此被认为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

安纳西湖

  陈政生活、工作于武宁、庐山、南昌三地,都与中国高趣陶靖节一步之遥,且深有研究。

  他自然不会错过洛桑、夏蒙尼幸福快乐的山居时光。

  这是法兰西国度的两座大山厢房。

  他以人生的雪泥鸿爪,孤鸿灭没于荒天之外,太虚片云,寒潭雁迹。

  与大自然和光同尘。

  作为美学家,又有长期山居经历,陈政山居可了不得。

陈政在阿尔卑斯山的勃朗峰

  北宋郭思纂集的《林泉高致》载其父郭熙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韩拙《山水纯全集》又增一说:“郭氏谓山有三远,愚又论三远者: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后人合称为“六远”。元代黄公望《山水诀》参合两家之说,谓“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

  如此山居,天下无多。

  更有甚者。

  陈政说:夏蒙尼山间的夜,很狭长。

  山谷里,阳光已经退去,云朵已经退去,雪峰已经退去。

  升起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

  灯下,我柱着文字的拐仗,与古人对话,与令人说禅。

  浅诉心语,轻说离愁,借风邀月,蓄雨含云。原来大千的生烟万象,都是灵性的往来,都是生命的吞吐。一推一挽,一舒一卷,一往一来,构成生机勃郁的世界。这世界,在岁月于水色流苏的幽幽情怀中,浅行,深爱。

  真是惊心动魄,地老天荒……

  陈政活出了自己。

  从此不敢言归隐,归隐必读五山书。

莱芒湖岸风景

 

  哲学不会让你失望。

  你不可能到达它的尽头。

  它就像人的灵魂一样多姿多彩。

  哲学几乎涉及人类的全部知识:宇宙、上帝和永生,人类的理性功能和人生的终极目的,人的能力及其局限。

  如果有人带着这些问题在这个艺术的殿堂里去游历而又得到回答,它会启迪你的心智,激发你的想象力。

  而这个人只有登上哲学“高峰”,才能一览众山。一个美学家只有云游“四海”,才能指点人们的审美去向。

  独上江楼思渺然。陈政以几十年每天三小时的博览,参透了人生的大是大非,而得于与天地精神往来之“悟”,已成触顶之功。

  于是他的法兰西之旅,略微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游览,小坐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后,一口气直达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境界。此乃参禅三界也。

  于是就可以以"中国谢阁兰"的身份去踏上"法国谢阁兰"的土地,以别处此处的眼界邂逅陌生的世界,盯住这片神奇的山河,穿透历史的天空,与亨利·卢棱、莫迪里阿尼、谢阁兰、赵无极、保罗·克利风云际会。

  高蹈,翻飞,意兴梦幻。

  趣之所致,信手拈来,天高云淡。

  卢梭:一颗臻于完美境界的自由心灵。

  莫迪里阿尼:艺术家的价值,就在于能用哲学家的美学思考,用艺术家的美学绘画,在不可能中找到新的表现方式的可能。

  謝阁兰:别处即此处。

  赵无极:将心灵置于无痕的世界里,赏玩。

  保罗·亨利:天真的异数。

  人生,与古往今来高人聚,当是一种十分写意的生命豪迈。

  东西方文化居然就这样在陈政的笔下如此现实地浪漫在一起,令人仰望。

  "将世界虚化,抟实成虚,蹈光蹑影,是文学家艺术家往哲学的深山幽谷里觅食时,处于见山不是山时的必然选择。"

  而文明的脉动,文化的流变,皆化为一腔热忱: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此走向文明富强。

  也因此,陈政应该多多踏上"法兰西"这样的寻梦之路,而不是坐在南昌的茶肆喝大碗茶。实在是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云彩之下,流浪着故乡的风么?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

 

《寻梦法兰西》自序

文/陈政

  《寻梦法兰西》出版。

  孩子们在法国,我和太太便少不了去探望。

  聚腋成裘,每天一篇的笔记体微信便发挥了作用,六十天六十篇微信,谈天说地讲感受,放在一起,居然成了一本书。

  谢谢江西高校出版社邱少华社长;谢谢我的责任编辑邓玉琼、曾文英女士;谢谢胡啸先生赐我书序;谢谢熊峰先生书名题签;谢谢邓娟娟女士(排版制作)和董纲先生(责任印制)。

  此外,还要感谢十竹斋的魏立中先生(封面插画);感谢梅家強先生(装帧设计指导)和我的学生王军先生(特约编辑)、代永丽女士(编辑助理)以及参加在白鹭原茶艺馆举行【寻梦归来】活动的所有朋友们。(本次活动由涂馨之女士策划,地瓜哥、蔡静、文田主持。)

南昌白鹭原茶艺馆

《寻梦归来》交流活动

  让精致细腻代替浮光掠影;让宁静致远代替紧张焦躁。

  静享自在,诗意栖居。——白鹭原的格调,也是本书的格调。

  当然,把这本小书当成我们的“探亲汇报”亦未尝不可。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寻梦法兰西》;读书笔记

读陈政《寻梦法兰西》笔记

我不知道这位美学家为何在人生拥有了自己最多自由的阶段,选择夏天这个火热的季节踏上法兰西的浪漫土地,我只能说夏有乔木,雅望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