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中温存的回响——观锡剧《卿卿如晤》

2018-11-06 15:08:00来源:央广网江西频道

文/姜朝皋、刘飞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间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这封写于百余年前的绝笔信中,满含着志士的侠骨、烈士的决绝,更充溢着为人夫的温情愧疚、为人父的欢欣念想。《与妻书》写完后三天,广州起义爆发,林觉民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绝笔信虽充满壮士的豪情,但字里行间却处处弥漫着爱侣厮守与离别的诸多“生活”,将浩气融入柔情中。随着文字的流淌、沿着林觉民的目光,便可看见意映的容颜和悲喜。

  通常这类题材的戏剧,总会在极端沉重的理念先行的重轭之下,使一切轻盈灵性逃遁无形,想像力翅膀不堪负荷,咔嚓咔嚓拆断。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是一场革命的正剧。那么,推翻一个黑暗的社会便成了直达的主题。我们用定向的所谓解读,把一个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甚至全人类都应面对审视的对人的哲思,偏窄地局限于肤浅的社会问题。而其中深刻的具有普众意义的人性主义的光辉便与我们剥离。使这样的革命题材中的创作,常常陷入机械、固化的定式中。

陈意映(孙薇扮演)、林觉民(许君峰扮演)

  锡剧《卿卿如晤》却别开生面,全剧从妻子意映视角去演绎,以意映为主角,以家国情怀为背景,以伉俪情深为主线,从她们的相识、相知开篇,经历了相守和期盼,到最后以诀别结束,其中细节铺排、情绪渲泄均与家中切切相应。譬如二人初识时林觉民对未来世界的向往、诀别之夜夫妻间“与其我先你而死,倒不如你死在我先”的凄凄告白,还有陈家那小园春深、枇杷挂金,以及二人新居的回廊九转、疏梅月影......无不自《与妻书》的字里行间爬梳而来,满溢着殷殷深情。忧伤的思念,无尽的愁绪,文字与唱腔像水波一样震动人心。

  在如上的叙述方式中,导演的手法自然并进,将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推向极致,它让锡剧这一江南风味浓厚的剧种有了时尚的读解新意。比如,在交错的时空中对多重意义的表达,自由淡定,从容节制,没有喧闹,聚合出迷离的重压。而细腻的表演便在这种方式中一一展现,人物的气质的营造及环境气蕴的营造告诉了演员表演的方向,一切便这样水到渠成——极为克制的表演在节奏舒缓中点点滴滴真挚地倒海翻江。

陈意映(孙薇扮演)、林觉民(许君峰扮演)

  颇为欣赏第四场中的一段奇文。“我为夫,还你千般勤怜取;你为妻,知我万种泛愁漪。要你为我长垂涕,为我担惊摧心脾。料你为妻应输我,我为夫婿强似你!不随潮声他国去,不许风霜将你欺。断不叫你人影寂,不忍你夜夜忧戚数归期!待你身怀小儿女,我为夫,定当是惊喜交集、小心翼翼、出入相伴身不离!”生离死别的前夜,妻子的这段出人意料的比拟,似怨似嗔,又仿佛回忆、请求、哀乞……妻子没有直接不许丈夫走。她用委婉的心曲让丈夫选择,给了他选择是否慷慨赴死的空间。爱他,所以竭力尊重他、相信他……只有当意映独自一人时,才酣畅淋漓地大哭。而当他再度出现,她又收敛所有悲痛,凝为两句话:“觉民,你要出门了?……换件新衣吧,把这旧的留给我。”

  夜将尽,催着他们拥抱、又催着他们分离。夫妻自始至终都没有当面表达对对方的爱,始终在隐忍和打谜,哪怕最重大的生死关头,都没有哭闹,而是在揪心的隐痛中痴情劝慰,这就是时代巨变下个体的无奈,是大悲大痛大爱,这样的张力怎不催人泪下。

陈意映(孙薇扮演)、林觉民(许君峰扮演)

  在童薇薇导演的想象、表达和追求下,极其清新唯美的想象和思维,人物的动作节奏、语速语调,与舞台的节奏和氛围化作一体。舞台很简约流美,但被完整的诗意氛围所晕染熔化,浓郁的民国风。男女主角置于极逼仄的空间,进行着隐晦的生死诀别。情到深处,他们的目光久久凝视,他们的手绞转在一起,象征情感的胶着,最大可能地展现了环境对人的挤压,而人物的喘息和挣扎便在这从容的放大瞬间中,更见情感潮流的冲击,更加虐心、烧心、暖心。

  正如编剧所表达的,人们常见欢乐是爱、喧腾是爱、倾诉是爱、坦露是爱;而在此时此地,疼痛是爱、沉默是爱、隐忍是爱、掩瞒是爱。即使作刚强语,也是水到激处的溅鸣,依然是多情,体贴和委屈。一次次欲言又止、一次次迂回试探,一次次几乎就要说破又小心翼翼地滑开……他们都希望彼此能够戳破这薄如蝉翼、又重比泰山的“秘密”,接着哭也罢、吵也罢、闹也罢……使彼此感情得到一次痛快宣泄;然而,始终没有。是因为他们爱得太“忘我”,宁可将全部痛苦自己承担,还是因为编剧太“残酷”,不予他们丝毫释放的机会,以期在“压抑”中完成戏剧的最强音,或者兼而有之。

  此剧的成功,更不得不由衷地佩服演员。斯坦尼说:演员是舞台的皇帝。如何当好这个皇帝,全靠演员的“道”和“术”。孙薇、许君峰都是深黯舞台“道”和“术”的优秀演员。那种通透心肺的唱念且不必说。前面说过,这个戏没有那种剑拔弩张的外在冲突,只有深入骨髓的爱,而爱的表达又不是缠绵悱恻死去活来,却是双方的隐忍。须知压抑着的情感才是最感人的,然而若火候不到,就会失之于平。这全靠演员的拿揑和掌控。在离别一场,那种外表平静无奇内心潜流奔涌的情感,通过演员眼神相碰相避、转腕执手、托起背负等化用戏曲程式,把此时此地人员内心的蚀骨之痛表现得淋漓尽致,且特别传神,真正体现出写意借程式而显其美,程式借写意而显其真的戏曲美学特征。这种表演比那一招一式展现身段要难得多。其难在外冷内热的人物准确性和分寸感,演出了这个分寸才见功力。弱强之间、直接与纽结的宛转之间,他们找到了一个艺术表演的高度,真实并有一种在戏曲表演中难得的自我审视感。尤其是一号主人公的意映扮演者孙薇,把一个水气灵灵的民国女子生动地演绎了出来,水一样的韵致,水一样的柔情,令人如痴如醉。逼真的形象,独特的性格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他们抓住了这个,便抓住了戏剧的核心,即以演员为主体的舞台表演的核心。音乐的表达亦很出色,唱腔和剧目风格高度和谐,地道的锡剧传统唱段与西化的情绪音乐旋律交相辉映,使人觉得剧种还真的是应该谨慎挑选特别搭调的题材。从最轻松的第一场“相识”,就时而响起一段诡谲的旋律,这段旋律在全剧的“角角落落”中时隐时现,弥漫着时代晦暗、酝酿爆发的焦灼。舞美简洁,氤氲了每个角落空间。大道具的灵活有致地使用,使得厅堂和卧室、走廊及过道随着演员的调度推拉移位,可见导演激活传统调度的高明创造。灯光的处理从容不迫,仍是在沉稳中多变成空间的张力和情绪的张力——这种“定力”决定了舞台的洁净,不事张扬却有了影视推拉摇移的组接感,并在气氛高潮处显现了力量。

锡剧《卿卿如晤》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必有三千年未有之人心大动荡,对人物深沉的把握、对家国情怀的凝结、对人性挖掘的审美快感,把一篇亘古奇谲家书的容量凝结于此,这里没有表现错综复杂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有的是革命者个人情感被激化被拷问被升华后的大爱大情,那样磅礴壮阔暖流激荡,使我们回望那个动荡时代时依然可以感知那一抹最真切的温存温情。于是,在这种典型性里,似乎听得见戏曲精神的深处回响。

  今年5月20日,《卿卿如晤》在南京亮相,5.20,时逢因顾名思义而变成的一个情感表达的日子。立冬时节,《卿卿如晤》又在申城隆重上演。这样的日子,应该去看看这部戏,让我们对这个浅薄时代下满屏浅薄的情感表达投以一丝不屑的笑,在寒冬中体验百年前那一晌温存......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戏剧

寒风中温存的回响——观锡剧《卿卿如晤》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间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这封写于百余年前的绝笔信中,满含着志士的侠骨、烈士的决绝,更充溢着为人夫的温情愧疚、为人父的欢欣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