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江湖 大哥陈政】陈政系列之八大山人和白明

2016-08-17 12:46:00来源:央广网江西频道

  哥之大者,以渊博的学识、磅礴的才华、清醒的良知、沛然的正气、敦厚的人格、豪迈的性情、疯狂的创造力和卓越的成就,去成全他人。

  陈政先生的艺术触角千山万水,被他成全过的诗人、作家、记者、画家、僧侣、书法家、摄影家、瓷艺家构成了广袤的艺术世界。

  陈政的艺术评论,独到犀利、爱憎分明、汪洋恣肆、酣畅淋漓,体现了一位当代文化学者的慧眼、良知和风骨,倾注了一位理想主义者的炽热人生理想和深沉人文关怀,表现了一位思想者的灼灼目光和批判锋芒。

  陈政先生说,“我评价艺术作品有三条标准,即思想高度、文化厚度和技巧表现度”,他把“思想高度”置于评判艺术作品诸标准的首位。宣告要做一个“将评论文字独立为艺术样式的践行者”,坚守艺术评论的思想高地。

  ----涂国文

  (陈政先生简历:陈政,作家,艺术批评家,出版人,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西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江西省美术评论委员会主任。)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是一个王孙,一个僧人,一个疯子,一个画家,一个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人。

  第一章   百花洲 出生成长

  南昌城里的百花洲,原先是指东湖中的三个小岛,现在泛指整个东湖风景区。

  1626年,八大山人在这里降生。

  南昌弋阳王府,也就是奉国将军府,历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四朝百余年,朱邸都是书香门第、艺术世家,文风卓然。

  在一个这样宁静而安逸,又洋溢着书香的家庭中成长。八大山人八岁便能作诗,善书法,篆刻,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便不会感到有什么稀奇的了。

  第二章 西山  先祖与真名

  八大山人的先祖,宁献王朱权,在南昌韬光逐薮四十五年后,葬在层峦叠翠的西山缑岭脚下。

八大的西山

  朱权文武双全,被诱迫交出兵权后,在南昌构筑精舍,鼓琴读书,与文学之士来往,研读著述,成为明初著名的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古琴家、历史学家和茶人。1642年,八大山人十七岁,已经出落成一个恃才傲物,聪明好学,生性活泼,言语诙谐,“常令四座之人为之倾倒”的翩翩公子了。

  这一年, 八大山人按当时的政策,放弃了可以世袭的爵位,准备好赐的庠名“朱耷”,以便来年以民籍身份参加考试。

  八大山人的谱名叫朱统*(*上林下金,发劝音)

  明太祖规定,宗室子弟的谱名由两个字组成,世系二十个字,取名时依次用作谱名的第一个字。第二个字则要依次从木、火、土、金、水偏旁的字,由礼部择字命名,五世一轮换。

  八大山人的祖父叫朱多炡。叔叔叫朱谋湮

  第三章 璜源 避难守墓

  璜源在南昌新建县石埠乡。1448年,宁献王朱权死后,就葬在这里。他的后裔为守护祖墓,在陵前定居繁衍生息,渐渐地形成了一个村庄。这个村庄叫璜源朱家村,现有一千余人。

  1644年的甲申之变,崇祯皇帝吊死在北京景山。

  八大山人这年十九岁。有文献载:八大山人的父亲朱谋鹳在亡命中“随卒”。八大山人扶柩葬父亲于宁藩宗室的西山祖坟地,守墓并避难于此。

  这里的祖坟地,既是璜源。八大山人在璜源,呆了整整四个年头。

  第四章 介冈 师弘敏 落发为僧

  介冈是江西抚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庄。现为南昌县黄马乡介冈村。

  在“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苛律下,八大山人为了保全性命,又不向朝廷妥协,他结束了在璜源的半流亡生活,剃了发,隐姓埋名,进了鹤林寺,肉身先入了佛门。师从弘敏。

  弘敏法师是八大山人生命嬗变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五灯全书》把弘敏作为一代高僧,给予特别介绍。他当时作为鹤林寺的主持,慧眼识珠,冒着风险收留了八大山人。

  到介冈五年后,弘敏法师经多方观察,正式收八大山人为徒,法名传綮,号刃庵。  是年二十三岁。

  1659年的农历7月到12月,八大山人在介冈完成了《传綮写生册》。

  《传綮写生册》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八大山人最早的传世作品,也是八大山人在禅门生活安定后,与释门师友以画说禅的实证。

  《西瓜》是八大山人这一时期的作品之一。此画令人信服地传达出作者此时此刻的绘画、书法功力和参禅体悟心得。

  这幅画上有三款题诗。

  其中一首为:无一无分别,无二无二号,吸尽西江来,他能为汝道。

  在禅宗看来,“无”和“一,“一”与“二”都是事物的幻像,本质上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如果你非要问个究竟,那么要一口吸尽西江之水,方可向你传授。典型的“洪州禅”语气。

  第五章 耕香院 念佛修身 为主持

  从1656到1667年,八大山人的师傅弘敏法师奔走在南昌介冈和奉新的芦田之间。

  据有关资料介绍,八大山人只在步入禅林的前10年,是潜心修炼、一心向佛的。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多年的禅学修行,使他在禅林的地位迅速上升。他代替师傅弘敏主持鹤林寺时,才31岁,竖拂称宗师,聚徒讲经,“从学者常百余人”。

  第六章 临 川

  临川是八大山人去僧还俗的界碑。

  公元1676到1680年,也就是康熙15年-19年。浙江人胡亦堂在临川作了5年县令。

  八大山人多次到过临川。1662年,他还在介冈鹤林寺当主持时,就参加过由抚州地方官苏剑浦组织的“临川十咏”诗会。

  八大山人诗书画方面的才华,因屡次临川笔会而熠熠生辉。虽然别人的作品中多春光灿烂,多歌舞升平,他的“临川十咏”全然秋风浩荡,一派萧瑟之情:“惆怅秋风茂陵客,到来惟见野棠花”。

  在最后一次临川诗画会的后半段,八大山人的情绪开始很不稳定,总是会毫无由来地忽发大笑,忽又终日痛苦不已。他可以去胡亦堂的衙署里十多天不说一句话,以至于有一天晚上下棋时不自觉地突然说起话来,胡知县极为惊喜,立即赋诗以记。

  僧人还俗,当时朝廷有很严苛的律令,世俗一般也不予接受。

  装疯卖傻,颠态百出,正是八大山人从庄严肃穆的佛国,回到红尘滚滚俗世的最佳阶梯。

  第七章 北兰寺

  1680年初春的一天,八大山人烧掉了僧袍,从临川上路,经两百多里的跋涉,终回南昌。

  从此,八大山人作画,只写天干不计地支,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不姓不名,无挂无碍,非僧非道非儒,冠以“驴”名,以卖画为生。

  南昌德胜门外的北兰寺,是八大山人最喜欢的去处。北兰寺一度是唐代南岳怀让禅师的道场。原名北阑寺,取“阑护江之北岸”之义。后年久失修,康熙16年(1677年)由澹雪和尚重新修葺。

  八大山人晚年与澹雪和尚相交甚密,相当一段时间,北兰寺是八大山人的栖身之所。其原因有三:一是两人同样不忘故国;二是两人均有向禅之心;三是诗书相投;四是虽然结交四方文人墨客,却从不巴结权贵。

  八大山人在这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进入了他艺术创作的高峰期。

  跌宕的身世和逃禅的经历,赋予了八大山人书画强烈的情感色彩和复杂的精神内涵。

  感情的极端是痴,思想的极端是疯。

  癫狂的发作。是八大山人前后期创作的分水岭。

  他无力与命运抗争,却又无法抑制内心的悲怆;他过了三十多年的禅林生活,身心却陷入了更大的困顿;面对斗转星移的世界,佛门带给笔墨的静穆已经无法承载压抑了多年的地火,焦虑感和虚无感轮番来袭,思想的激荡必须带来创作风格的激变。

  佛教认为,人本身的寿命是120年。60岁以前是“知”,60岁以后是“觉”。知是厚度,觉是高度,知有多厚,觉就有多高。

  从1685年到1695年,也就是六十岁到七十岁之间,八大山人把他的“八”字写成了尖锐相对的两笔,强烈的爱怜交融于诗书画印之间。他将画的创作重点由花鸟转向了山水。山水画从此成为八大山人精神世界的又一个重要载体。

  第八章  寤歌草堂

  1692年左右,澹雪和尚因得罪权贵被杀。八大山人失去了最后的庇护之所,他只得在离北兰寺不远处搭起了一处简陋的建筑--寤歌草堂。

  籍贯安徽歙县的南昌人叶丹曾有《过八大山人寤歌草堂》一诗,为我们进行过书面的描绘:

  一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藏户暗,诗画入禅真。遗世逃名老,残山剩水身。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

  八大山人的宇宙里,鸟不飞而鱼飞;猫永远都瞌睡;鸭子仿佛是石头;石头仿佛是鸭子;鹰和鹿,鱼和鸟都有古怪的眼神;还有旁若无人的小鸡;还有巨大的石头与临危不惧的花朵。他在变中求幻,在幻中得真,在真中确立生命的意义。

  晚年,八大山人完成了对永恒的叩问,完成了由故国情怀的清思到生命价值寻思的转换。

  都知道平常心是人生至境,做起来又谈何容易。

  第九章 青云谱

  按说在历史文化名城南昌,无论怎么去排列,青云谱道院也排不上做“八大山人纪念馆”。但历史老人往往喜欢作弄人,他让最不可能排上的地方稳稳地排上。

  《个山小像》于1675年完成,1955年在奉新县罗塘村奉贤寺被发现,旋即交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1959年,又拨交南昌市八大山人纪念馆收藏。像上的所有题跋,对八大山人的生平、经历,禅门的法系、思想等均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是通往八大山人艺术迷宫的一座古怪离奇的浮桥和他扑朔身世的风向标。

《个山小像》

  尾声

  家国巨变成为贯穿这位艺术巨匠一生的无尽之痛。他在颤栗和挣扎的孤恨中走过自己凄楚哀怨的人生,或避祸于深山,或遁入空门,或癫狂酒醉,或自读自褒,睥睨着他眼中这个污浊的世界。

  他最终皈依的不是宗教,而是艺术。

  他用艺术着意于人类的生存状态;

  他用艺术呼唤着人类尊严的回归;

  他用艺术告诉人们:生命应该是和着宇宙节奏的欢歌,而不是立足于大地的攫取。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陈政;八大山人;白明;

【笔下江湖 大哥陈政】陈政系列之八大山人和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