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十九大】传统与现代融合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17-11-29 10:42:00来源:央广网江西频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概括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传统与现代融合,传承与发展并重,孜孜不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地域特色文化,融入现代思维发展乡村产业、创新乡村治理。

  在文化传承上要做到传统与现代融合。深入挖掘和弘扬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并结合现代宣传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入心入脑,让文化为乡村发展添加动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乡村文化对内能够稳定社会、凝聚人心,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剂良药;对外可以勾起人们的乡愁,把外面的人吸引到农村,将农村里的人留在农村。赣州市大余县的理学名村周屋村,通过村庄外围别具一格的水彩画、漫画以及周屋祠堂内的周敦颐暨理学文化展厅、廉政文化展厅等,将传统的周敦颐理学思想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在赣州市兴国县,一个名叫“兴国客家”的微信公众号,致力于制作立足传承客家文化,又接地气的本地搞笑视频,把优秀的传统客家文化通过微视频、网络等现代宣传方式,广泛传播和传承。勾起了观众的浓浓乡愁,俘获了众多粉丝。

  在产业发展上要坚持传统与现代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产业兴旺”放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首位,足见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乡村要振兴发展,产业是支撑。发展乡村产业,既要因地制宜发展当地传统特色产业,也要有现代思维,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比如赣州市大余县,电商服务站住进了村里,各种农特产品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既提高了农产品价格,又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旅游发展,更鼓起了农民的口袋。家庭手工业进一步发展,打铁、弹棉花、爆米花、做木匠、做篾匠、酿酒等传统技艺有了新天地,成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特殊技能。传统的电子厂成了山村里的“扶贫车间”,以及“生态旅游+贫困户”的创新举措,促进了产业发展,都让扶贫户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实现了农业有效益、农民有事干、农村有生机的“三有”局面。

  在乡村治理上要坚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文化的传承,乡村产业的发展,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乡村振兴需要有作为的新乡贤,在传统“村两委”乡村治理模式下,积极发挥乡贤的作用,树立榜样,凝聚力量。乡村振兴需要有作为的新农民,通过农家书屋、农技下乡、精准扶贫等一系列举措给农民送技术、送知识;通过开展“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婆婆”、“孝心青年”等一系列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发扬和传承尊老敬老、婆媳和谐和邻里和睦等优良传统。赣州市大余县新城镇周屋村,设立了一个“垃圾积分兑换处”,村民可以把垃圾分类拿到兑换处兑换积分,相应的积分可以置换一些生活必需品,这种创新的小举措,既改变了村民过去乱扔垃圾的坏习惯,更无形中让“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理念植入了村民脑中。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让乡村更好更美,让村民收获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王燕)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学思践悟十九大】传统与现代融合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概括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传统与现代融合,传承与发展并重,孜孜不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地域特色文化,融入现代思维发展乡村产业、创新乡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