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苏州5月10日消息(记者王锡斐)“什么都不感兴趣,你到底想做什么?”不少家长会对青春迷茫的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也让曾经叛逆的蔡叶昭找准了自己的人生轨道。

蔡叶昭展示自己的参赛作品(央广网发 蔡叶昭供图)

蔡叶昭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95年出生的他从小便由爷爷奶奶照顾,做过流水线工人,也端过盘子。直到有一天,父亲问他:“什么都不感兴趣,你到底想做什么?”蔡叶昭告诉记者,“其实那个时候,我也不清楚,但是就想着能像表哥一样,通过自己的手艺撑起家里的那片天。因为那时家里生意中落,父母也都在打工,很辛苦。”

当时,蔡叶昭的表哥在安徽开了一家蛋糕店,生意红红火火,看到做蛋糕的表哥,戴着高高的厨师帽,穿着白色的厨师服,蔡叶昭觉得这样的男人很帅。在店里帮忙的日子里,他第一次揉面团,记忆犹新,“那种感觉说不出来,满满的幸福,这或许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后来,在表哥的建议下,蔡叶昭去专业的学校学习蛋糕裱花,正式开启了属于他自己的甜点人生。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蔡叶昭一批学习的有近六百名学生,他是最小的,也是最努力的那一个,别人下课都去玩耍,他却一直在训练,常常练到凌晨,学习的日子很是辛苦,但他很开心。“读书时的自己,总是处于被打击的状态,感觉无论怎么努力,效果都不明显。学裱花、学烘焙时,老师总是夸奖我,认可我,他们越鼓励我,我就越觉得我有能力做得更好。学校每个月都有竞赛,我的成绩从来没有出过前五,所以我越练越有信心。”蔡叶昭说。

后来的工作中,蔡叶昭慢慢发现,面粉、水和鸡蛋这些最简单的原材料,能变化出许多神奇的形态,他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艺术,于是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也就是这时,他终于明白自己想做什么了——做最优秀的面包师!

很多人总是用最大的努力,去做一些根本不适合自己的事,因为身边人都说那是好的。而有一些人从来都是尽最大的努力,只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蔡叶昭就是这样的人。裱花虽然有很多工艺和手法,但只是熟能生巧的工种,而烘焙讲究的是温度和情感,蔡叶昭又一次从学徒做起。

2016年,在学校留校任教的同学找到蔡叶昭,告诉他有一个面包比赛,因为他在学校出色的表现,加上工作这几年烘焙技艺的进步,符合各方面条件,想让他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这是蔡叶昭过去不敢想象的,他心动了,于是不顾父母反对,辞掉工作,回到学校。学校组织各种老师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训,也就是在那90天,蔡叶昭有了全面进步。

幸运总是眷顾努力的人。蔡叶昭每天连续训练十几个小时,在炙热的烤箱旁忙碌,每天“揉”十几斤面粉,对一个作品反复练习、实践。最终,经过层层比赛,蔡叶昭拿到中国烘焙届唯一一张开往阿布扎比的“参赛证”,这是中国队第一次派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烘焙项目。

为期四天的比赛,19个国家参赛,蔡叶昭经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工作台发生故障,临时更换已经熟悉的比赛台面等等,他全部克服了。在做主题为“阿布扎比”的艺术面包时,他的参赛作品由100多个“零部件”组合完成,有海龟、贝壳、船舵、水母、麦穗、稻草等多种元素。“我的作品就像自己爱上面包的经历,虽然经历很艰难,但从未放弃。海龟象征面包最初是从西方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而我们也漂洋过海来到世界大赛的舞台,再把中国的烘焙技术展现给全世界。”蔡叶昭的阐述大获赞赏。

颁奖典礼当晚,当宣布烘焙项目时,自己的名字响起,蔡叶昭身披国旗激动地哭了。他用自己的经验和经历,告诉着每一个迷茫的年轻人,通过专注技能,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编辑:郑楚豫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