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无锡5月7日消息(记者王锡斐)“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江苏省委书记吴政隆、省长许昆林在南京会见了江苏省部分劳模先进代表,其中就有一位来自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加工中心班组的“80后”工匠陈亮。

1984年,陈亮出生于江苏省宿迁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2002年,从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陈亮进入无锡微研,从此开始了埋首300米车间长廊的工作历程,一路从农民工、学徒工成长为技能大师和国家级工匠,更练就了一手将模具精度控制在1微米级别的绝活。

陈亮观察工件(央广网发 侯喆摄)

1微米有多细?1米的一百万分之一,1毫米的一千分之一,更形象一点,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六十分之一。可就是这小小的一微米,曾经让我们连一枚小小的易拉环的生产都受制于人。

“易拉环生产的关键在于预埋的线痕,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这对核心件的精度要求极高。多年来,国外实行技术封锁、设备垄断,我国造不出刻线刀等关键模具,只能高价进口易拉环。当时,进口易拉环凹凸模价格比同等重量的金子还贵。”陈亮说,刻线刀的刃口很小,肉眼无法看清,只有检测时才能发现各种瑕疵。他多方查找资料,反复研究产品,在进行技术革新的同时,将高倍显微镜安在机床上,对生产过程进行检测和监控,最终,成功加工出高精度高品质的刻线刀。核心件技术的突破,让国产的易拉环凹凸模毫不逊色,刻线刀的价格也只有进口的三分之一,成功实现了易拉环凹凸模的量产。

都说“毫厘之间分高下,细微之处见真章”,毫厘高下、细微真章的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刚进公司,为了熟悉各种工序,陈亮将车、铣、刨、磨、线切割都干了个遍,最后选择了铣加工车间,模具加工中第一道也是最复杂的一道工序,这道工序一般学徒正常三年出师,他一年半就出师了。

2007年,公司接到一个电视机高精度定位组件订单,精度要求控制在2微米内,而当时,国内企业多使用传统刀具加工,精度只能达到4微米。拥有5年粗加工经验积累的陈亮,打破常规思维,创新性将“铣”和“磨”两道原本完全不同的工序组合,在加工中心上使用精密砂轮,通过不断尝试,成功把精度提高到1-2微米。从此,陈亮多了一个“微米大师”的称号。

仔细再仔细,才能离精度越来越近!凭着这份执着,陈亮和团队不断精进加工技艺,解决了很多“卡脖子”技术难题。如今,陈亮不仅培养了30多名优秀技能拔尖人才,还通过讲座、直播课程将他的经验传授给了更多的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技术工人也可以大有所为。

编辑:郑楚豫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