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京10月19日消息 放眼全球,智能制造势如潮涌,“智能+”成为驱动中国传统产业升级和智慧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2019世界智能制造大会18日在南京开幕。自2016年以来,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已连续四年在南京举办,推动了一批重要成果发布和重大项目签约,促进了一批世界先进技术应用推广。本届大会共迎来了20位国内外院士、来自23个国家300多名业界大咖齐聚金陵、同台论“智”,共绘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蓝图。 
       智能生产,是新一代智能制造的“主线”,正如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对记者所说,“智能化产品是由智能化生产线造出来的”。作为我国传统制造业排头兵,徐工早早走在了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之路的前列,并且深谙智能生产“虚实”结合的道理。“徐工有一支优秀的信息化智能制造工程师队伍,也有一只很好的工艺技术队伍。这两者结合,使得我们开发的软件和现场的施工结合起来。徐工在20年前是25000人,营业收入是30亿;今年徐工23000人,主营收入900亿,这是通过智能制造提升效率。”
       相距悬殊的数字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发展的腾飞。今年年初,“智能+”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智能制造为实体经济赋能,亮点层出不穷。开幕式主旨论坛上,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开门见山地指出,到2035年,我国各类产品装备将从数字一代发展为智能一代。新一代智能制造,并非简单的机器换人,它已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企业生产能力的技术改造和智能升级,不仅是解决一线劳动力短缺和人力成本高升的问题,更是根本上提高制造业的质量、效率和企业的竞争力。”
       除了先进的技术展示、大公司的成就外,中小企业也是智能制造浪潮中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美国密西根大学终身教授、世界经济论坛未来制造委员会主席倪军更多表达了对中小企业技术、资金、人才短板的关注,他表示绝大多数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数字化程度很低,处于流程化和半自动化阶段,他们的升级改造路径肯定不大一样:“中小企业是非常谨慎的,它往往是这种逐步的,一块一块地分阶段来实施,可能有一些企业已经有一些改进,但实际上它有很多的信息孤岛,它都一步一步的,从A供应商提供的一套系统它的数据库和从B采购来的,他们的信息往往不兼容。”
       放眼全球,中小企业的智能升级面临共性问题,瑞典皇家工程学院副院长白瑞楠表示,通用的路径是“三螺旋”模式,也就是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首先政府应该创造出一个架构,是一个顶层的设计,创造一个环境使得公司能够更好地经营,同时制定出公司运营的规则并且给出一些资金的支持;大学主要就是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合作研究,这个合作研究就是和公司合作,去听取他们的需求,政府也可以推动,去看他们的需求有没有实现对接。” 
       那么在工业4.0时代,什么样的智能制造更能脱颖而出?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国际委员会主席、中国事务校长代表莱因哈特·波普拉维一再强调“个性化”的重要性,他给企业的建议是,智能制造需要“做减法”,更精简、更高效。“要使生产产业链更加简化,而不是更复杂,可能很多人认为未来产品会更复杂,其实只要方法得当,能用更简单方法生产产品,现在数据池太大了,需要不断把数据简化,获得与工业4.0相关数据推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