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26日消息(记者 冯方)1月25日,据银保监会消息,重庆银行日前获批发行不超过50亿元人民币二级资本债券。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已有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多家A股上市银行发债补血,合计规模超过1400亿元。

新年伊始,兴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陆续发布公告,披露二级资本债券发行情况,苏州银行和邮储银行也相继发行2022年第一期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

其中,工商银行发行规模居首。工商银行1月20日公告,近日发行二级资本债券400亿元,分为两个品种:10年期固定利率品种规模350亿元,票面利率3.28%;15年期固定利率品种规模50亿元,票面利率3.60%。

此外,中国银行于1月20日发行3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票面利率3.25%;兴业银行于1月14日发行25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票面利率3.45%;建设银行于1月21日发行20亿美元二级资本债券,约合人民币127亿元,初始固定利率为每年2.85%。

除了固定期限二级资本债券,邮储银行和苏州银行两家银行分别发行了300亿元和3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均用于补充其他一级资本。前5年票面利率分别为3.46%和3.8%,每5年调整一次,在第5年及之后的每个付息日附发行人有条件赎回权。

对于银行开年纷纷发债“补血”的原因,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对记者表示,主要是要满足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要求。一方面,2017年之后由于金融乱象的治理,一些逃掉的表外业务要回表,会消耗一部分资本;另一方面,近几年资本充足率监管趋严,特别是对国内的系统重要性银行,不同组别都有追加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此外,在未来一段时间经济“稳增长”过程中,银行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和支持,也需要对资本进行补充。

曾刚指出,资本补充充分后,一方面能提升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满足监管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能增强银行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山西证券研报称,从长期来看,资本充足率监管压力下,银行需从自身收益留存补充资本和外部渠道两方面发力,2021年以来,银行通过永续债等多种手段补充资本加速。据山西证券统计,截至12月30日,2021年银行共计发行二级资本债130只,总规模1.19万亿元;永续债61只,规模为5775亿元。

记者查询上述7家银行2021年三季报发现,截至三季度末,工商银行等4家国有大行各项资本充足率指标处于较高水平,苏州银行居中,重庆银行等各项资本充足率指标水平相对较低。

山西证券提到,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仍然有限,存在永续债市场认购不积极、其他补充渠道有限等问题,预计后续政策将进一步支持资本补充工具创新和落地。

展望2022年银行业经营情况,光大证券分析师王一峰表示,不良率大体稳定,在房地产融资环境回暖背景下,银行表内涉房类资产潜在资产质量压力有望缓释,但表外风险依然较大;银行资本补充仍需维持一定强度,D-SIBs(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入选银行面临更高资本要求。

编辑:杨柳青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