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稳定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金融稳定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主要关注点如下:

第一,《金融稳定法》的出台顺应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的需要。近年来,我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包括宏观杠杆率稳中趋降、合理压降影子银行规模、集中整治互联网金融乱象、妥善处置问题金融机构、切实防范资本无序扩张等。在持续努力下,我国金融风险整体趋于收敛,且在前期的风险事件处置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当前我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仍然艰巨。金融风险变化呈现出隐蔽性强、分散化、多样化的特征,存在跨市场、跨行业传递的可能,需要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应对思路。另一方面,有效总结此前风险处置的合理做法,打造金融风险处置长效机制,能够优化工作流程,实现金融风险“发现及时、操作有效、处置得当”。因此,《金融稳定法》的出台,顺应了我国金融风险处置工作的需要,有助于未来更好推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的开展。

第二,《金融稳定法》内容详实全面,体现了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金融稳定法》共分为六章,包括总则、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化解、金融风险处置、法律责任、附则,涉及四十八条具体内容。具体看:一是明确了金融委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主体责任。《金融稳定法》规定了由金融委负责统筹协调,负责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和处置工作,再次明确了金融委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中的核心地位。二是涵盖了金融风险的全流程处置。包括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和处置均有详尽细致的规定。其中,部分规定是对过去风险事件处置经验的总结。例如对金融机构股东和实控人设置“红线”、依法实施促成重组或者接管、托管等内容。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和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令相关主体各司其职,有助于金融风险的早发现和早处置,将社会影响和处置成本降到最低。三是结合我国现实并借鉴国际经验优化制度设计。例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金融稳定法》对此进行了进一步说明,主要包括资金来源及偿还等内容。

第三,《金融稳定法》是我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的标志性事件,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关键一环,有助于补齐监管短板。金融法制建设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金融工作走向市场化、法制化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由于我国尚未形成针对金融稳定工作的系统性制度设计,各类法律条款较为分散,部分规定难以执行,存在落地难问题,导致相关工作衔接不够到位,推进不够顺畅。《金融稳定法》的出台,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并针对关键问题和市场关切给予了明确规定,有利于实现金融风险处置的标准化和流程化,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金融稳定法》从顶层设计入手统筹规划,有助于强化金融监管力度,补齐监管短板,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提供根本指引。《金融稳定法》也将与其他法律和规章制度互为补充,共同为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系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 )

编辑:张圣琪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