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新闻,与南溪湿地公园有关!

  6月9日,记者从长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为全面落实长春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深入基层、服务基层、加强基层”活动的方案》部署及“走遍长春”城市精细化管理专项行动要求,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该局近期以南溪湿地提升改造工作为抓手,多次深入项目现场展开调查研究,围绕基层实际需求务实推进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南溪湿地是城市南部最大的市内湿地公园,面积310公顷,相当于1.4个南湖公园。长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立足生态资源本底,以南溪湿地为空间载体,以期打造生态打底,文化沁润,活力四射,全季、全时、全龄、全民深度融合的美好生活定制公园。根据计划,目前成立长春市南溪湿地公园提升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坚持多主体、多项目、多价值统筹协调。尊重原有规划,结合已建设施,评估现状问题,从补齐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绿道系统、塑造特色景观风貌、优化交通系统、提升基础设施供给、筹办场地活动等6个维度同步策划。今年5月以来,重点围绕上述6类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场地活动情况,对南溪湿地公园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全体系的调研工作。

  此外,按照“重心下移、责任落实、细化标准、严格管理”的工作思路,积极落实“规划师进社区”重点工作任务,通过“马路办公”“走访社区”等形式组织8支规划师队伍50余人,对南溪湿地开展深入调研20余次,挖掘出南溪湿地公园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存在供给数量不足、类型单一、利用不充分、文化特色不突出、交通承载力有限等问题。按照排查解决问题自上而下、统计上报问题自下而上原则,分析研判具体问题,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更新进度、及时报送信息、及时反馈问题、及时协调解决”。树立时间概念,明确建设时序,倒排任务工期;突出实地、实景、实干,保障项目落地,不断提升城市规划管理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长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广泛征求民意基础上,编制《长春南溪湿地公园完善提升规划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南溪湿地公园提升改造工作提出进一步的发展设想。按照“交通便利、注重安全;贴近生活,便利实用;满足规模,突出均好;因地制宜,普惠共享”的选址原则,在现场调研过程中挖掘可利用的公共空间。

  那么问题来了,《方案》都有哪些看点?

  让公共服务设施“活起来”:通过实地踏查,将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分为售卖服务类、休憩设施类、环境卫生类、指示标识类、运动场地类。发现存在服务场馆建设不足;服务职能缺失;标识系统不完善,缺乏设计;休闲设施总量缺失,缺乏特色;雕塑小品总量不足,文化特色不突出等问题。

  《方案》提出增加售卖亭、市集等售卖设施;增加多功能驿站、遮阳座椅、营地等休憩设施;增加必要的垃圾箱、移动厕所必要增加标识标牌;增加半场篮球场、笼式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轮滑场、智慧运动体验设施等供多年龄段人群使用的运动设施。

  让绿道系统“动起来”:通过对路线、串联服务功能驿站等进行踏查,发现绿道系统存在亲水性差,缺少邻水绿道及公共节点空间;连续性差;路网密度低;绿道品质低;缺少驿站、自行车停车等配套设施。

  《方案》提出要构建“骨架+支线+毛细+节点”的绿道网结构体系,保证绿道对外贯通,整合资源价值最大化;对内成环, 形成套装旅游;内部成网,强化可达性与实用性;镶嵌节点,激活公共开敞空间。同时, 注重“疏密有致”布局绿道网络,强调对原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

  让特色景观风貌“美起来”:通过对绿化、彩化、景观节点、湿地岸线、夜景照明、公共艺术等进行踏查,发现存在局部绿化露土,缺乏维护;景观单一,缺乏层次与彩化;夜景照明单一,缺乏设计,欠缺智慧照明;雕塑小品位置分布不均;场地环境不合理;休息空间缺乏与人、环境、景观的互动等问题。

  《方案》提出构建“多元节点+林荫大道+绿色地被”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景观体系,按照“体验舒适、游览安全、彰显魅力、创造活力”原则,通过点亮绿道干线建设、潮酷节点、增加智慧照明等方式解决夜景照明问题;按照“从艺术装点空间到艺术营造空间、艺术激活空间”提升雕塑与环境的契合性、增强景观节点的可识别性、增加公共艺术的互动性与趣味性,激活空间的活力。

  让交通系统“畅起来”:对区域交通、停车场、公交线路、过街天桥、交通设施等进行现场调研,发现交通系统存在区域现状轨道交通服务覆盖不足、局部结构性路网未按照规划形成;现状停车泊位供给不足、常规公交线路站距较大、慢行系统不完善;部分道路标线施划不合理,局部节点信号灯缺失等问题。

  《方案》提出构建“以人为本、绿色智慧”的区域交通系统,加快和美路、畅溪街等道路以及轨道交通6号线建设,提升区域交通疏解能力;增加南四环以北停车泊位供给,打造充电设施示范基地,优化常规公交线路和设施,加快慢行系统成网和交通转换节点建设,营造高品质交通出行环境。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栾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