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5日消息(记者刘柏煊)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经济之声推出专题策划——这座新城不一般,聚焦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本期专访一线建设者,北投生态环境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魏国。

“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理念贯穿始终

记者:绿色发展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的主基调。您一直都在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一线建设。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绿色“体感”怎么样?

魏国:根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的主基调,从城乡建设的绿色化提升、城市生命线的绿色化改造、生态环境的绿色化拓展、经济结构的绿色化转型以及区域发展的绿色化协同等方面出发,打造一个“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清新明亮、绿色低碳”的北京城市副中心。

举几个具体数字。截止到去年年底,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3%,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9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1.2%。在水系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我们已经实现了京杭大运河北京城市副中心段旅游线的通航。大家现在来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就可以进行乘船游览,感受一下当年的水路交通,沿途可以看到大运河森林公园、“城市绿心”、通州运河商务区等。

“城市绿心”已实现“碳盈余”

记者:您刚提到“城市绿心”,这是一个城市森林公园,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最有生命力”的一个地标。“城市绿心”比较特别,目前已经实现“碳盈余”了,每年净固碳量大约为1900吨。对于你们建设方来说,“碳盈余”是如何做到的?

魏国:“城市绿心”正如您所说,这个区域已经达到了“碳盈余”。在这里,我们通过植树造林、河道治理等手段,提升这个区域的环境容量;所有的供热供冷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包括使用地热和光伏资源。“城市绿心”的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好,根据我们前段时间开展的监测活动,这里面的小动物已经有50多种。

多举措防范新增污染和排放

记者:北京城市副中心目前还处于高密度和高强度的建设当中,相信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副中心,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产业来到城市副中心,这个过程难以避免地会产生新的污染、新的排放。如何去应对这方面的挑战?

魏国:这块其实在规划建设过程当中已经采取了一些预防措施。我们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运行的基础框架一开始就是一个绿色低碳的体系。这就意味着,北京城市副中心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后,有更多的人、更多的生产活动到北京城市副中心以后,我们的新增污染处理能力是跟得上的。

比如,我们在新城建设这一块,所有公共类建筑都达到了绿色建筑三星的标准,住宅类建筑都达到了绿色建筑二星的标准,那么相应的能源消耗总量会下降,污染排放会减少。

再比如,我们在城市运行保障体系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像是布局绿色智慧城市新基建、开展垃圾分类、打造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等。

再比如,我们提高森林覆盖率、完善水体治理,目的是提高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提高环境容量,用自然的力量来解决一些污染问题。

绿色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柱

记者:绿色发展一个方面包括绿色产业的发展。从您的视角观察,就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而言,绿色产业对于绿色发展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魏国:绿色产业是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我们看到,相关部门已经在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在积极推动一些传统产业“转绿降碳”。

还有一块是绿色金融。像是我们北投集团也发起设立了1000亿元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基金,来加快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一些绿色产业。只有产业是绿色的,未来我们的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