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7日消息(记者刘柏煊)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全球气候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重大挑战。以“减少粮食损失浪费 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为主题的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将于本月9日到11日在山东举行。相关负责人今天(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世界粮食每减损一个百分点,可以多养活约7000万人。就我国粮食产业链而言,需要从生产、收获、消费等环节入手,作出减损转变,建立减损长效机制。

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在农业领域规模最大的一场国际盛会,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将于本周四到本周六在山东济南举行。大会以“减少粮食损失浪费 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为主题,主要目的是搭建二十国集团成员、各区域国家代表、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学界等多方参与对话的平台,探讨国际粮食减损挑战、合作、责任和治理等重大议题。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说:“我们将以召开本次大会为契机,推动建立国际粮食减损合作机制,共同减少全球粮食损失浪费,共同促进世界粮食安全。”

全球气候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这两大因素,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重大挑战。粮食减损相当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重要手段。而目前,粮食的损失浪费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

马有祥展示了一组数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19年粮食及农业状况》中讲到,全球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供应链环节内损失的粮食约占到总产量的14%,比例是非常高的。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粮食,14%被损耗掉了。世界粮食年产量大约28亿吨,如果世界粮食减损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2800万吨粮食的损失,可以多养活多少人呢?大概是约7000万人。如果我国粮食减损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减少损失650万吨,按400公斤粮食一年一人计算,可以养活约1600万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减损就是增产。”

节粮减损涉及全产业链条。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谈到,从减损长效机制来看,需要在生产、收获、消费等各个环节都作出减损的转变,“在生产环节,生物灾害和自然灾害依然是引发粮食损失的重要因素,如果不断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就会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在收获环节,就存在收割机械精细化程度不够、农机农艺不配套等问题,这都需要强化机械装备和农业的精准配套,确保更大程度颗粒归仓。在消费环节,需要继续大力提倡‘光盘行动’,避免‘舌尖上的浪费’,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消费环节更多是全民意识和行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