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5日消息(记者刘柏煊)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生态环境“高颜值”是经济发展“高质量”的重要保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推出专题报道《绿色答卷》。本期聚焦:政府篇——如何谋划生态建设的顶层设计。

《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和《2020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在近期出炉。天是不是更蓝、水是不是更清、碳排放强度是不是更低,这两份重磅公报是中国交上的2020年“绿色答卷”。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说:“报告显示,2020年和‘十三五’生态环境重点目标任务均圆满超额完成,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0年,全国337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0%,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整体稳定,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稳中向好。经初步核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9年下降1.0%,比2015年下降18.8%,超额完成‘十三五’下降18%的目标。”

进入“十四五”,开局之年的绿色答卷有哪些“得分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看来,政府层面自我加压,预期性以及约束性指标有助于倒逼改革,提高中国经济发展质量。“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一些目前的瓶颈问题有望得到突破,比如电价改革、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等。由此,经济发展质量会得到提高,背后一个根本的目的是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让老百姓过上美好生活。”

图片来源:CFP

在顶层设计之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今年生态环保领域备受关注的大动作,目前蓄势待发,将于6月底前启动上线交易。

张永生认为,与股票交易市场等金融市场相比,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一大不同是政府在这当中扮演的角色。“政府在这些市场的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比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它和股票交易市场等市场有一个不同的特征,它属于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Cap and Trade)。这个市场存在的主要目的是最有效率地实现政府制定的能源消耗以及节能减排的总量控制目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也就是消费强度和总量控制制度。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俊峰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用能权市场这两个市场如何有机衔接对于政府来说也是一道“必答题”。“这两个市场是有天然逻辑关系的。所谓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化石燃料;所谓的用能权,主要也是化石能源的用能权交易。这两个市场如何结合,考验政府的治理能力。如何发挥这两项制度的作用,既推动企业节能减排,又不给企业造成过于繁重的负担。”

在地方政府层面,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倒逼下,上海、江苏、广东、海南等地提出,力争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碳达峰。其中,上海雄心勃勃地给出了具体的时间表,将确保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比全国目标提前5年。

对此,李俊峰解读,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一个高频词,这一词同样适用于国内。要让有一定基础条件的省份和地区率先实现碳达峰。“这其实是考虑到整体和局部的。我们整体要达峰,但不是各地都同步一起达峰。比方一些东部沿海地区,一方面经济水平比较高,另一方面资金相对充裕、技术相对先进,所以,它们应该率先达峰,为中西部的达峰留出一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