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19日消息(记者王思远)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刘棣,是一位在2020年逆境求生的连锁格斗馆老板,白手起家,本来事业蒸蒸日上,2020疫情期间遭遇门店无法开业、同行恶意竞争等状况,一度负债200万。期间,他开餐馆、做电商,通过各种途径“自救”。同时选择当一个“透明人”,在供应商、投资人和客户的信任下,逆境重生。

  刘棣,30岁,24kick格斗馆创始人。大学时,喜欢上搏击并全身心投入其中,一练就是八年。2015年,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压力大,加起班来没日没夜,刘棣把公司一间十几平米带窗的吸烟室改成了小型格斗室,休息时教同事们练拳。“互联网公司压力太大了,需要有一个这样的空间释放压力,哪怕得到片刻喘息。”刘棣说。

  格斗室的名声在公司不胫而走、反响热烈,越来越多的同事慕名而来,渐渐地已经人满为患。甚至不断有其他企业的年轻人,想加入其中。

  刘棣没想到格斗训练这么受年轻人欢迎,他忽然想这些年劳累奔波,也只是为了生计打工,为什么不为自己拼一把呢?

  常年在互联网大公司做电商、市场和营销的工作,让刘棣积累了不少经验,也结识了不少人脉资源。2017年,他拉上几个伙伴,顺利地拿到了投资,格斗馆开业了。刘棣表示:“我们想把格斗运动方式‘降级’,想把专业格斗的方式和场景落地到大众、小白、年轻人都能参与的更安全的模式上来。也就是说,用小众运动的项目对接大众运动市场。”

  按刘棣的想法,把格斗专业性的运动、术语变得平民化、接地气。模式上,既有供普通人入门体验,按单次付费、约课程的小空间格斗仓,也有具备高端专业师资、系统训练的格斗馆。到了2020年,刘棣已经累计融资2000万,在北京有5家连锁店。正当第六家店准备开业时,疫情来了。“我们以为2020年开年会‘打仗’。3月份开春招新,2019年底就储备了相关的人力、品牌、设计、技术等,甚至很多项目的钱已经花出去了。股东也很支持、很有信心,因为2019年度财报非常优秀。但疫情突然来了,小区忽然被封了。”刘棣说。

疫情期间,格斗馆开通线上课程,但收效甚微(受访者供图)

  年前为了扩张,格斗馆花了大笔资金,但疫情使得经营场所关闭,教练无法返京。这让刘棣不知所措。最初一两个月,他咬咬牙,对员工工资照开,但压力接踵而至。“2月到7月一直是这样,到现在我的薪水公司也没给我。内心还是很彷徨的。”刘棣说。

  为了自救,格斗馆每天坚持线上办公,头脑风暴,年轻人奇思妙想不断,比如线上卖直播健身课、出租健身器材,甚至搞直播带货,但现实却很骨感。“杯水车薪,能试的都试了。我们在会员群里组织团购茶叶、卖礼品,甚至分时租赁场馆内的器材。还是不行,只能裁人,没办法。”刘棣进一步解释。

  眼看收入仍是杯水车薪,团队不得不进行瘦身裁员,团队原本有70多人,无论是创始员工还是后期社招员工,很多人都因为相信,甚至放弃了待遇更高的工作,选择了这里。对员工而言,“裁员”太沉重了。“我骄傲的是,所有社招员工几乎都是我们的会员,70多人的团队,有人从北京一线的大互联网公司和平台跳出来,帮我做事,包括设计、技术、品牌、研发、课程、教练。因为相信品牌价值和力量,才选择加入我们的。当时我最难过的是,他们来帮我,但我却帮不了大家。”刘棣说。

  但员工的反应,让他一度情绪有些崩溃。刘棣表示:“我们前面没有路,只能让大家暂时休息。我说,有需要赔偿的来找我。大家也觉得,都不容易。”

  有人索要赔偿么?“疫情结束前,没有。工资可以欠着,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给,但不会要两倍、三倍、‘N+1’倍。这不值得骄傲。”刘棣说。

格斗馆此前人气兴旺(受访者供图)

  除了员工,另一项高成本压力是房租。陆续关停两家店后,刘棣开始和房东们交流,他选择当一个“透明人”,有一说一,而房东们的理解和“援手”让他始料不及。“主力店的房东免了一年房租,拿着个钱入股;还有房东给我房租减半,我按照合同给他每月打十万块钱,他拿出五万在我这办卡,帮我散卡获得客户;还有直接‘减房租,重新签合同’。”刘棣表示。

  刘棣知道,不能一味被动地“等靠要”。他决定集中资金,在格斗馆附近开了健身餐餐厅。理由很简单,吃饭是刚需,运动人群更是如此。但谁知,这差点成了另一个坑。刘棣进一步说:“没想到出了‘三文鱼事件’,让北京整个餐饮业停摆。但初衷是好的。”

  在至暗时刻,刘棣弹尽粮绝,不得不向投资人和朋友借钱。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着人情冷暖,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他是年轻有为的创业者、老板;另一面,他才30岁,也是一名“北漂”,也需要给自己设置债务的生死底线。

  刘棣:200万,这是我的上限。我个人只值这个钱,再多我也还不起还不上了。

  记者:你自己的所有积蓄都投入进去了吗?

  刘棣:当然,全部。

  记者:房子也抵押了?

  刘棣:我没有房子,我卖了几块自己喜欢的表,之前喜欢摩托车,也卖了一辆自己喜欢的摩托车。

  好在这时,疫情控制住了。复工潮,犹如绝境中的一抹光。刘棣和团队拼尽力量,奔走努力,他的格斗馆终于成了北京最先拿到复工批文的14家健身场所之一。

  开业后,刘棣发现了两大变化:一是私教课的需求上来了,越来越多的会员希望高效、安全地训练;二是用户人群改变了,以前消费理念超前、喜欢尝鲜在社交圈秀生活的年轻消费者少了,金融、法律等高收入行业的中年人多了起来。

  他不禁感慨,看来,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思想和轨迹,很多公司的命运或许跟格斗馆一样,甚至更糟。

  一家年轻的格斗馆,成为北京最早复工的14家健身机构之一,久违的开工必然要大肆宣传,这难免会招来嫉妒和猜测。

  格斗馆的定位,既不算健身房,也不算纯武馆,而是二者交集。这把两个圈子都给得罪了。复工不久,格斗馆遭遇各种匿名举报,其中不乏恶意举报,理由五花八门。“什么举报都有。我们有手续,他们就举报我们上课不戴口罩。这么剧烈的运动,戴口罩怎么练?格斗摔摔打打,不可能不贴身。就举报说我们不隔离,距离不安全。各种举报没间断过。中午来检查,下午就让关门。我不偷不抢,招谁惹谁了?”刘棣感慨。

格斗馆疫情前后对比图(受访者供图)

  没有退路!监管部门来一次,刘棣带着团队就解释一次。坚持再坚持,终于,挺过了生死线,不断回血。“往年有1500多万收入,2020年只有800多万,但相对于我们自己的KPI还是超额完成了。”刘棣说。

  这位30岁的年轻人告诉自己,不要停下来。他的生活被无数电话会议、出差、巡店的日程填满。2021年,他在南宁的格斗馆开业了,上海分馆的开业也进入倒计时。回首2020年,刘棣的真实感觉是疲惫。疫情形势再次严峻,他感觉再次站上了“拳台”,他依旧焦虑、但不再恐惧。“比过一次,知道了擂台上比赛时的残酷血雨腥风。马上再上擂台,兴奋也好,紧张也好,都很正常。”刘棣说。

  回首2020年,奋斗和运气让企业活了下来;2021年,他没有退路,只有带着前一年的成长和收获,拼命奔跑,努力向前。“我学会了诚信、实事求是、说到做到。我第一次创业,教我的都是新兴的大佬前辈,他们告诉我要用杠杆给项目和自己提速,但没告诉我怎么省钱,当我真的穷过,知道1分钱能分8瓣花,是个好事。这一年,很孤独,默默忍受承担很多东西,没办法和任何人去说,但这种孤独过后,也会有大幅度成长。”刘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