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6日消息(记者田芳毓)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截至9月份,境外机构连续22个月增持中国债券,持有规模节节攀升。今年1到7月,QFII、RQFII资金累计净流入达到近六年的最高值。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市场。

  过去两年金融业开放迈出里程碑式的步伐

  我国首家外资控股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日前在上海正式开业。去年7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发布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其中提出鼓励外资参与设立理财子公司。去年12月,汇华理财获得银保监会批准筹建。汇华理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慧军说,从短时间内获批筹建到顺利开业,感受到了中国金融开放的落实速度。“这么多年的金融改革开放,使整个市场增加了活力,国外的投资者、金融机构对中国的市场以及中国的投资环境有更多的信心,这次合资推进过程也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刘慧军说。

  第一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第一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第一家合资银行卡清算机构、第一家外资全资控股公募基金……从2018年4月我国大幅度放宽金融市场准入以来,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中添加了多个“第一家”。

  央行行长易纲指出,过去两年,我国金融业开放迈出里程碑式的步伐,集中宣布了50多条开放措施,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易纲指出,彻底取消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人身险领域外资股比限制。外资金融机构积极扩大在华布局。2018年以来,新增外资控股证券公司8家、外资控股基金管理公司2家、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20家,标普、惠誉等国际评级机构已进入中国市场。易纲表示,不断扩大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比如,不再对外资证券公司业务范围单独设限,实现内外资一致。允许外资银行经市场化评估后获得债务投资工具主承销商资质,允许外资银行分行及子行获得基金托管资质等。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对外开放不仅惠及外资机构,对内资机构的成长也大有裨益。随着我国股票、债券市场有序开放,更多海外资金能便捷地投资国内的优质企业,助力企业稳健发展。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我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达112万亿元,其中国际投资者持债规模达2.8万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40%。

  而伴随我国金融监管体系逐步完善,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开放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紧迫性正在增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易纲说,新发展格局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要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易纲表示,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金融业开放不仅引入了机构、业务、产品,增加了金融要素供给,还促进了制度规则的完善,促进了金融制度供给。这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能力,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好各类“防火墙” 为实现更高水平开放提供坚强保障

  事实上,近期,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负责人密集发声,也释放了新一轮金融开放政策信号。在资本市场开放方面,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要推动我国资本市场从局部管道式开放向全面制度型开放转变。

  “研究推出更多外资参与境内市场的渠道和方式。着力解决国际投资者有关顾虑,提高A股在明晟等国际指数中的纳入比例。研究完善沪伦通制度,使其覆盖欧洲主要资本市场。拓展交易所债券市场境外机构投资者直接入市渠道。进一步扩大期货品种对外开放范围,更好地满足境内外实体企业和投资机构风险管理需求。”方星海说。

  在加快开放的同时,监管部门也将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建好各类“防火墙”,提高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使监管能力和开放水平相适应。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近日透露,下一步,监管部门将适时发布《宏观审慎政策指引》,完善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总体设计和治理机制。将重点健全跨境资金流动等重点领域宏观审慎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分步实施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并将其制度化。

  对于加强资本市场开放条件下的监管能力建设,方星海说,将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建立健全数据通报、投资者保护等方面的跨境监管合作和执法机制,为实现更高水平开放提供坚强保障。他认为,开放的幅度和水平,开放中能否实现市场稳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能力,特别是跨境监管能力的提升。

  中国金融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而是会越开越大,走向制度性、系统性开放。相信更高水平开放将持续释放红利,中国大市场也将为世界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